斑蝥膏

BAN MO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九十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脾經 20%
胃經 16%
腎經 16%
肺經 8%
大腸經 8%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斑蝥膏是一種傳統中藥外用膏劑,其主要成分斑蝥(Mylabris),在中醫藥中被廣泛應用。斑蝥具有多種藥理作用,最為人知的是其具有破血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當斑蝥與其他輔料結合後,能增強藥效,針對淤血、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此外,斑蝥中所含的生物鹼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慢性疼痛及皮膚病變有輔助療效。

斑蝥膏的使用還基於中醫“治病求本”的理念,斑蝥具備調和氣血的特點,能從根本上改善病症。藉由外用的方式,斑蝥能直接作用於病竈部位,增加局部血流、促進癒合,且減少系統性用藥的副作用。然而,使用斑蝥時需謹慎,因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製作斑蝥膏時需要嚴格控制用量,以確保安全有效。

斑蝥膏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 松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斑蝥的毒性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症。

2. 改善藥物性能: 松香的粘性可以使藥物更易於貼敷在患處,並延長藥效,同時也能防止藥物過快揮發,有利於藥物成分的滲透吸收。此外,松香還具有防腐作用,能延長藥膏的保存期限。

斑蝥膏是一種傳統中藥外用膏劑,其主要成分之一巴豆,是其療效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豆含有的主要成分是巴豆素,具備強烈的刺激性,對皮膚有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等作用。在中醫理論中,巴豆被歸類為一種辛熱的藥物,能夠發散寒凝,促進氣血運行。

使用巴豆於斑蝥膏中,可以加強膏劑的穿透力和效能,特別是在治療癢症、腫脹、關節疼痛等方面。此外,由於巴豆具有強烈的抗菌和抗炎特性,能夠輔助消除局部感染,增強療效。不過,因其刺激性較強,必須謹慎使用,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以免對皮膚造成不良影響。

總而言之,巴豆在斑蝥膏中的應用,既能充分發揮其藥理作用,又能與其他成分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斑蝥膏」


巴豆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大腸經。

功效:瀉下、逐水、消積、殺蟲、利咽、止痛、活絡。

主治:寒積腹痛、大便祕結、水腫、腹脹、泄瀉、痢疾、喉痹、癰瘡、腫毒、蟲積腹痛、牛皮癬、顏面神經麻痹等。

斑蝥

性味:辛、溫,大毒。

歸經:肺經、大腸經。

功效:破血消癥、活血化瘀、活絡止痛。

主治:癓瘕腫塊、積年頑癬、瘰癧、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等癥;瘀血腹痛、產後瘀阻、跌打損傷等;風濕痛、神經痛等;牛皮癬、顏面神經麻痹、劇烈頭痛等。

松香

性味:微溫,苦。

歸經:脾經、肺經。

功效: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化腐生肌、強筋骨、燥濕、生津止渴、排膿、外用消腫、拔膿、生肌。

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痠痛、跌打損傷、瘡瘍腫毒、蟲蛇咬傷、腰膝酸軟疼痛、風濕痺痛、外用消腫、拔膿、生肌。

斑蝥膏

組成:斑蝥、松香、巴豆。

性味:辛、溫,有毒。

功效:破血消癥、活血化瘀、活絡止痛、祛風除濕、化腐生肌、強筋骨、燥濕、生津止渴、排膿、外用消腫、拔膿、生肌。

主治:小兒患有淋巴結結核,不能用針灸治療。

注意事項

1. 斑蝥膏外用,切勿內服。

2. 斑蝥膏有毒,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人及體虛者禁用。

3. 斑蝥膏使用前,應先在局部小面積皮膚試用,無過敏反應方可大面積使用。

4. 使用斑蝥膏期間,應注意局部皮膚清潔,避免感染。

5. 如果使用斑蝥膏後出現皮膚紅腫、疼痛、瘙癢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斑蝥2枚(去翅足),松脂3兩,巴豆10枚(去皮心,以漿水煮過,與斑蝥研令細) ,雄雀糞1兩(為末)。
上先取松脂入銚子內熔化,入斑蝥、巴豆熬成膏。捏作餅子。
熱貼在瘰癧上,候穴,用生肌膏貼之,1日2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斑蝥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痛風膝部腫大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斑蝥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斑蝥2枚(去翅足),松脂3兩,巴豆10枚(去皮心,以漿水煮過,與斑蝥研令細),雄雀糞1兩(爲末)。 主治:小兒瘰癧不穴。

斑蝥膏, 出處:《醫事啓源》。 組成:斑蝥(爲末)6兩,黃蠟9兩,豬脂3兩。 主治:拔毒去痛,呼膿除腐。主治:毒聚血結爲患,如痛風、梅毒、跌撲閃肭,一切瘀血凝滯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