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膏

斑蝥膏

BAN MO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九十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脾經 20%
胃經 16%
腎經 16%
肺經 8%
大腸經 8%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斑蝥膏是一種傳統中藥外用膏劑,其主要成分斑蝥(Mylabris),在中醫藥中被廣泛應用。斑蝥具有多種藥理作用,最為人知的是其具有破血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當斑蝥與其他輔料結合後,能增強藥效,針對淤血、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此外,斑蝥中所含的生物鹼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慢性疼痛及皮膚病變有輔助療效。

斑蝥膏的使用還基於中醫“治病求本”的理念,斑蝥具備調和氣血的特點,能從根本上改善病症。藉由外用的方式,斑蝥能直接作用於病竈部位,增加局部血流、促進癒合,且減少系統性用藥的副作用。然而,使用斑蝥時需謹慎,因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製作斑蝥膏時需要嚴格控制用量,以確保安全有效。

斑蝥膏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 松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斑蝥的毒性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症。

2. 改善藥物性能: 松香的粘性可以使藥物更易於貼敷在患處,並延長藥效,同時也能防止藥物過快揮發,有利於藥物成分的滲透吸收。此外,松香還具有防腐作用,能延長藥膏的保存期限。

斑蝥膏是一種傳統中藥外用膏劑,其主要成分之一巴豆,是其療效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豆含有的主要成分是巴豆素,具備強烈的刺激性,對皮膚有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等作用。在中醫理論中,巴豆被歸類為一種辛熱的藥物,能夠發散寒凝,促進氣血運行。

使用巴豆於斑蝥膏中,可以加強膏劑的穿透力和效能,特別是在治療癢症、腫脹、關節疼痛等方面。此外,由於巴豆具有強烈的抗菌和抗炎特性,能夠輔助消除局部感染,增強療效。不過,因其刺激性較強,必須謹慎使用,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以免對皮膚造成不良影響。

總而言之,巴豆在斑蝥膏中的應用,既能充分發揮其藥理作用,又能與其他成分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斑蝥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太平聖惠方》,主治「小兒瘰癧不穴」,即小兒淋巴結結核(瘰癧)久不潰破之症。古代醫家認為,瘰癧屬痰瘀毒結,需以「攻毒潰堅」之法促使膿出,而斑蝥膏透過外貼患處,刺激局部氣血,促使瘡毒外透,以達「破瘡排膿」之效。

組成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斑蝥為君,攻毒蝕瘡
    斑蝥辛熱大毒,古稱「蝕死肌,破石癰」,其性猛烈,可腐蝕局部組織,促使瘡瘍破潰。現代研究顯示,斑蝥素能刺激皮膚發泡,促進炎症反應,符合「以毒攻毒」思路。

  2. 巴豆為臣,逐瘀破積
    巴豆辛熱峻下,外用能「開竅通閉」,與斑蝥共研後增強穿透力。漿水煮過減其烈性,專攻局部瘀滯,助斑蝥開泄瘡毒。

  3. 松脂為佐,黏合定形
    松脂性溫,黏合諸藥成膏,兼能「生肌止痛」。熔化後包裹斑蝥、巴豆,緩釋藥性,避免過度刺激。

  4. 雄雀糞為使,散結消癰
    雀糞(白丁香)味苦微溫,《本草拾遺》載其「消積除脹」,取其腐蝕之性助斑蝥破癰,並引藥直達病所。

方劑作用機理推論
此方以「局部刺激」為核心,透過斑蝥、巴豆之辛熱毒性,造成患處充血、水皰,甚至表淺壞死,促使瘰癧膿栓排出。松脂黏附成餅,控制藥效釋放,雀糞加強散結,形成「破潰—排膿—生肌」的治療鏈。符合中醫「腐去則新生」之外科原則,針對小兒體弱不任內攻者,改以外治法直達病所。

總結
斑蝥膏體現「毒藥外用」的思維,透過劇毒藥物局部發皰,強行打開閉阻之瘡瘍。其配伍層次分明:斑蝥、巴豆主攻,松脂緩釋,雀糞助效,適用於瘰癧堅硬不潰之實證,然須掌握劑量與使用時機,避免過度損傷。

傳統服藥法


斑蝥2枚(去翅足),松脂3兩,巴豆10枚(去皮心,以漿水煮過,與斑蝥研令細) ,雄雀糞1兩(為末)。
上先取松脂入銚子內熔化,入斑蝥、巴豆熬成膏。捏作餅子。
熱貼在瘰癧上,候穴,用生肌膏貼之,1日2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斑蝥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痛風膝部腫大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斑蝥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斑蝥2枚(去翅足),松脂3兩,巴豆10枚(去皮心,以漿水煮過,與斑蝥研令細),雄雀糞1兩(爲末)。 主治:小兒瘰癧不穴。

斑蝥膏, 出處:《醫事啓源》。 組成:斑蝥(爲末)6兩,黃蠟9兩,豬脂3兩。 主治:拔毒去痛,呼膿除腐。主治:毒聚血結爲患,如痛風、梅毒、跌撲閃肭,一切瘀血凝滯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