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巴豆丸方劑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瀉下攻積:巴豆性峻,味辛、苦,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攻除腸道積滯,治療便祕、腹脹、積食等症。
二、 消腫止痛:巴豆亦具消腫止痛功效,可治療癰疽、疔瘡、瘰癧等症,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其消腫止痛效果。
巴豆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需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巴豆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巴豆丸以巴豆爲主,性峻烈,易損傷津液,而桃仁能起到緩和巴豆毒性、活血化瘀的作用,防止藥性太過猛烈,損傷正氣。
二、消腫止痛:桃仁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輔助巴豆治療腫塊、積聚等病症。巴豆丸常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痛便祕等,而桃仁的消腫止痛作用,可緩解藥物刺激帶來的腸道不適,提高治療效果。
巴豆丸中加入松香,主要是為了 增強藥效 和 改善劑型。
增強藥效:松香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將巴豆等藥物引導至腸道,更有效地發揮其瀉下通便的作用。此外,松香還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與巴豆相輔相成,加強瀉下效果。
改善劑型:松香能使丸劑 質地堅固,不易散碎,便於服用和保存。同時,松香的 粘性 也能更好地將藥材黏合在一起,提高丸劑的穩定性,避免藥材分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巴豆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獻記載,巴豆丸的主治功效如下:
1. 治療瘧疾痰飲積聚:
- 《仁齋直指方論》提及瘧疾患者常有痰涎黃水積聚,雖然常山能催吐利泄,但對於純熱或蘊熱內實的瘧疾,常山效果不佳,需要搭配大黃峻下熱結。雖然有人認為巴豆丸也能瀉下,但楊士瀛認為巴豆主要攻下積,無法清瀉血熱,故主張以大黃為主。
- 此外,瘧疾癒後若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外感風寒而復發,可使用二陳湯加減調理,並輔以巴豆丸疏利大便,以泄除體內毒氣。
2. 治療寒積凝滯之久瀉久痢:
- 《本草綱目》、《退思集類方歌注》、《成方切用》等均記載李時珍醫案,一婦人年六十餘,久瀉不止,服用收澀藥物反而加重,診斷為脾胃久傷,積冷凝滯,遂用蠟匱巴豆丸治療,服藥後二日大便雖未通暢,但久瀉卻痊癒。此案例說明巴豆丸能以熱治寒,溫散脾胃積冷,治療寒積凝滯引起的久瀉久痢,藥理機制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通過溫陽散寒,恢復脾胃功能。
3. 治療癥瘕積聚:
- 《類證治裁》認為癥瘕積聚多由氣血瘀滯而成,治療原則為寒者溫之,結者散之,堅者削之。巴豆丸作為峻猛藥劑,可用於治療癥瘕積聚,但因藥性峻烈,恐傷元氣,應謹慎使用,或參考其他溫和治法。
- 《本草簡要方》亦指出巴豆丸能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盪滌臟腑,開通閉塞。
4. 治療水腫:
- 《本草簡要方》記載巴豆丸可治十種水腫,具有健脾胃、消痰、破血、排膿殺蟲、墮胎之效,藥性峻猛,不宜多用。
5. 治療留飲腹痛、霍亂:
- 《本草綱目》提到椒目可搭配巴豆丸治療留飲腹痛,另外也提到不灰木可以搭配陽起石、阿魏、巴豆丸治療霍亂厥逆。
6. 治療婦人疝瘕及血氣疼痛:
- 《証治準繩‧女科》與《婦人大全良方》皆記載巴豆丸可治療婦人疝瘕及血氣疼痛,能攻下瘀滯,緩解疼痛。
7. 治療大便不通:
- 《聖濟總錄》記載巴豆丸可用於治療大便不通,腹脹氣急,其作用機制為峻下通便,以泄除腸道積滯。
8. 治療耳聾:
- 《聖濟總錄》與《肘後備急方》記載,巴豆可搭配松脂或其他藥材製成丸劑,塞耳治療耳聾,其治療機理可能為刺激耳竅,疏通經絡。
9. 治療齒痛:
- 《聖濟總錄》記載巴豆丸可用於治療風蟲牙痛,可能通過其辛熱之性,祛風散寒,止痛消腫。
巴豆丸治療原理分析:
巴豆丸主要以巴豆為君藥,巴豆性味辛熱,有毒,歸胃、大腸經,具有峻下冷積、逐水消腫、祛痰開竅、蝕瘡殺蟲之功。其治療原理主要有以下幾點:
- 峻下冷積: 巴豆能峻下寒積,快速排除腸道積滯,適用於寒積便祕、腹脹腹痛等症。
- 溫陽散寒: 巴豆性熱,能溫散脾胃寒邪,適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久痢等症。
- 祛痰開竅: 巴豆能祛除痰飲,開通竅閉,適用於痰飲阻滯、耳聾、牙痛等症。
- 活血化瘀: 方中常配伍桃仁等活血化瘀藥物,增強治療癥瘕積聚、血氣疼痛之效。
總體而言,巴豆丸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巴豆的峻下、溫陽、祛痰、開竅等作用,結合其他藥物的輔助,達到祛除病邪、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由於巴豆有毒,藥性峻猛,臨牀應用需嚴格掌握劑量,辨證施治,並隨時觀察患者反應,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巴豆1粒(去殼)。
搗爛作1丸。
以棉花包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墜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慎。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巴豆丸,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巴豆仁1升。 主治:寒癖宿食,久飲飽不消,大秘不通。
巴豆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 組成:巴豆1枚(去心皮),麝香如巴豆大,大棗1個(去皮)。 主治:瘧疾。
巴豆丸,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四。 組成: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許。 主治:耳鳴。
巴豆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巴豆1枚(去皮),膩粉1錢,砒霜少許(細研),磁石半兩(細研),蜣螂1枚。 主治:箭頭入肉。
巴豆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巴豆1枚(醋煮令熟,去皮),硫黃1字,乾薑1字,麝香1字。 主治:牙齒蟲蝕有蚛孔,疼痛不可忍者。
巴豆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巴豆2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杏仁5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藜蘆1兩(去頭,炙黃),皂莢2兩(去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桔梗1兩(去蘆頭)。 主治:心腹積聚,時有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