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棗膏

乾棗膏

QIAN Z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肝經 20%
胃經 20%
肺經 10%
大腸經 10%
腎經 10%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棗膏方劑中包含大棗,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養血安神: 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乾棗膏方劑中加入大棗,有助於健脾和胃,增強人體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時也能滋養血液,安神寧心。
  2.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 大棗性溫和,與其他藥材搭配,可以緩解藥性,協調各藥之間的功效,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例如,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加入大棗可以降低其寒性,使其更容易被接受。

乾棗膏方劑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 松香性苦寒,具有收斂止瀉之效。乾棗膏以補脾益氣為主,加入松香能加強其固澀止瀉的作用,適用於脾虛氣弱,腸滑泄瀉者。
  2. 粘合作用: 松香具有粘性,可以將藥物緊密結合,使其更易於保存和服用。在乾棗膏中,松香起到粘合劑的作用,有助於製成膏狀,方便於服用和儲存。

乾棗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乾棗與巴豆等。巴豆在中醫藥理中被認為具有強烈的逐水與通便效果,性味辛熱,歸肝、腎、大腸經。由於其藥性峻烈,用量需極為謹慎,通常僅用於治療嚴重的水腫、腹脹或便秘不通等症狀。在乾棗膏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取其強烈的藥效來增強整體方劑的治療作用,尤其是對於那些因體內積水或腸胃阻滯所導致的症狀有著明顯的療效。然而,由於巴豆的毒性較強,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或健康風險。乾棗則可以緩和巴豆之峻烈,同時滋補脾胃,使整個方劑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能兼顧患者身體的調理與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棗膏的傳統古代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耳聾」,其用法為外塞耳中,屬局部用藥。古代耳聾範疇涵蓋實證(如痰濕瘀阻、風熱閉竅)與虛證(如腎精虧虛),然此方以生巴豆為主,推測多用於實邪閉阻耳竅之證,如痰濕瘀滯或氣血不通所致之聽力失聪。

二、組成邏輯與可能作用原理

  1. 巴豆(生用)

    • 性味辛熱,大毒,擅「開竅宣閉」。《本草綱目》載其能「通關竅,治聾啞」。生用毒性峻烈,外用可強行刺激局部,促進氣血流通,破除瘀阻,或引痰濕外出。此方取其「開塞」之力,直接作用於耳竅。
  2. 松脂(松香)

    • 性溫味苦甘,有「燥濕袪痰、活血排膿」之效。古代常用於瘡瘍、濕疹等外症,其黏滯之性可助藥物黏附耳道,緩釋藥效;或藉其溫通特性,輔助巴豆疏通耳竅瘀滯。
  3. 乾棗

    • 甘溫補中,主要作用可能有三:
      • 緩和巴豆毒性,減少對耳道黏膜的刺激;
      • 黏合諸藥(棗肉搗爛後具黏性),助藥膏成形;
      • 配伍松脂,調和其燥烈之性,避免過度傷正。

三、方劑配伍邏輯
此方以「峻藥緩用」為原則:

  • 巴豆攻邪為主,生用峻烈,直破耳竅閉塞;
  • 松脂佐助,既加強通散,又能固形;
  • 乾棗制約,緩和毒性並調節藥性。三者共奏「開塞通竅」之效,適用於痰瘀阻塞耳絡之實證耳聾。

四、治療原理推論
從外治角度,此方可能通過:

  1. 局部刺激:巴豆的辛辣成分促使耳周充血,改善微循環;
  2. 引邪外透:松脂黏附耳道,或吸附濕濁分泌物;
  3. 物理疏通:綿裹塞耳產生溫熱壓力,輔助通竅。

整體而言,乾棗膏體現「以通為治」的思路,針對邪壅耳竅的病機,通過外治直接作用於病所,屬古代「峻藥輕投」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乾棗、松脂、巴豆10粒(去殼,生用)。
上同搗。綿裹塞耳中。以愈為度。
方中乾棗、松脂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棗膏,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三。 組成:乾棗、松脂、巴豆10粒(去殼,生用)。 主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