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豆塗敷方
BA DOU TU F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0.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31%
肺經 9%
肝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9%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豆塗敷方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 拔毒消腫:巴豆性熱,味辛,具有拔毒消腫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等皮膚病。
- 活血化瘀:巴豆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巴豆性峻,外用需謹慎,需遵醫囑使用。
巴豆塗敷方中加入大棗,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巴豆性峻猛,外用可拔毒消腫,但易傷肌膚,故需以大棗緩解其毒性。
大棗甘溫,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其性平和,可中和巴豆的燥烈之性,避免其過度刺激皮膚,減輕其毒副作用,保護肌膚。同時,大棗還能滋潤肌膚,促進傷口癒合,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巴豆塗敷方中加入大棗,不僅能緩解巴豆的毒性,還能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巴豆塗敷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瘻瘡」,即體表瘡瘍潰爛後形成的慢性竇道或潰瘍,常見膿水淋漓、久不癒合。古代醫家以巴豆配合大棗製成外敷膏劑,利用巴豆之辛熱峻烈與大棗之甘緩調和,共奏 腐蝕瘡毒、拔膿生肌 之效,針對瘻管膿腐未清、氣血不暢之病理狀態。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巴豆(去心皮,出油盡用)
- 巴豆性味辛熱,大毒,傳統用於「斬關奪門」,外用具強烈 腐蝕、逐痰、通滯 之力。
- 「去心皮、出油盡」可減其毒性,保留局部刺激作用,促使瘻瘡壞死組織脫落(類似現代化學燒灼原理)。
- 其成分巴豆油能引發皮膚充血、促進膿液排出,打破瘻瘡之「膿毒壅滯」病理循環。
肥棗(去核皮)
- 大棗甘溫,黏膩質潤,能緩衝巴豆之烈性,避免過度損傷周圍健康組織。
- 其富含糖分與黏液中醫理論中視為「甘緩補虛」,可 保護瘡面、調和藥性,助腐去新生。
製法與配合邏輯
- 水煮為膏後絞汁,使藥性融合而質地柔緩,適合潰瘍面塗敷。
- 巴豆攻逐為主,大棗輔助為佐,形成「峻藥緩用」之外治思路,集中藥力於局部腐蝕膿腐,兼顧瘡口修復。
三、推論方劑整體作用
此方通過 「腐蝕—修復」雙向調節 治療瘻瘡:
- 巴豆主攻:破除瘡竇內滯留之膿毒、壞死組織,暢通氣血通路。
- 大棗主守:緩解巴豆對瘡周組織的刺激,提供局部營養基礎,助生新肉。
- 二者相配,體現中醫外科「去腐生肌」核心治法,尤其適用於 瘡深膿稠、正虛不甚 之證。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不含現代藥理或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巴豆1分(去心皮,出油盡用),肥棗10個(去核皮)。
上為細末,以水1升,煮稀稠如膏,於布中絞取汁。
塗敷瘡上,日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巴豆塗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巴豆1分(去心皮,出油盡用),肥棗10個(去核皮)。 主治:瘻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