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棗膏以大棗為主要組成成分,原因如下:
- 補益脾胃: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其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鐵等,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
- 調和藥性: 大棗性平和,能調和藥性,減少藥物副作用,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在大棗膏中,大棗能緩解其他藥材的寒涼或燥熱之性,使藥效更平和,更容易被人體接受。
大棗膏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了大棗與巴豆等成分。巴豆是一種性質峻烈的藥材,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驅逐腸道內的積滯,用於治療嚴重的水腫、積聚等症狀。然而,由於其毒性較強,使用時必須謹慎。
在大棗膏方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取其強烈的攻下作用,與大棗的補益脾胃功能相互配合。大棗性味甘溫,能夠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對於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狀有良好的調理效果。兩者結合,一方面通過巴豆快速排除體內積滯,另一方面利用大棗來補益脾胃,調和中氣,達到攻補兼施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巴豆的使用量必須嚴格控制,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含巴豆的大棗膏時,最好遵照醫師指導,不可擅自增減用量或頻率,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棗膏】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急慢驚風」。驚風為小兒常見病證,分急驚風與慢驚風兩類:
- 急驚風:多因外感熱病或痰熱內擾,症見高熱抽搐、神昏躁動。
- 慢驚風:常因脾虛肝亢或陰虛風動,症見緩緩抽搐、肢冷倦怠。
古代醫家可能以此方外用,透過局部刺激或藥性滲透,達鎮驚熄風之效。
組成與邏輯推理
蒸大棗(2枚,取肉)
-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傳統以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為主。
- 外用時可作為賦形劑,黏合藥物並緩和水銀毒性,或藉其滋潤之性保護腸黏膜。
水銀(半分)
- 性寒有毒,古代用於殺蟲、攻毒、祛痰,尤其針對寄生蟲或風痰內擾之證。
- 驚風可能因「蟲積生風」或「痰熱動風」,水銀或意在殺蟲、祛痰以治本。
治療原理推測
- 外用給藥途徑:方中將藥捻成挺子納入肛門(「下部」),屬中藥栓劑用法。
- 直腸黏膜吸收藥效,可能針對腸道寄生蟲(如蟯蟲)引發的驚風(古代稱「蟲痫」)。
- 水銀殺蟲,大棗緩和刺激,共奏驅蟲熄風之效。
- 鎮驚機制:
- 若驚風因蟲擾腸胃、痰積生風,水銀殺蟲祛痰,間接平息肝風;大棗補脾,助扶正祛邪。
- 或水銀寒性透過黏膜吸收,清泄內熱以緩解急驚抽搐。
配伍特點與侷限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思維,然水銀毒性強,現代臨床已罕用。其功效或限於特定病因(如蟲積),非廣泛適用於所有驚風,需辨證精準。
傳統服藥法
蒸大棗2枚(取肉),水銀半分。
上藥研令水銀星盡,捻為挺子,長1寸。
以綿裹,宿納下部中。明旦蟲出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大棗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蒸大棗2枚(取肉),水銀半分。 主治:小兒蟯蟲,蝕下部中癢。
大棗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大棗1個(蒸熟用),巴豆3個(去皮,燒存性用)。 主治:急慢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