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脂膏
YA ZH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鴨脂膏中含有巴豆,是因其具有峻下之效,能強力瀉下,用於治療頑固便祕。巴豆性熱,味辛,入脾、胃、大腸經,可通腑排毒,並能溫寒止痛。
但巴豆毒性較大,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鴨脂膏中巴豆用量需嚴格控制,並需與其他藥材配伍,以減低毒性,發揮其瀉下通便的功效,同時避免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繁體中文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鴨脂膏主要用於治療「蚯蚓瘻」。古代醫籍中記載的「蚯蚓瘻」屬於瘺瘡範疇,其特徵為皮膚潰爛、流膿,瘡口蜿蜒如蚯蚓狀,可能指類似於現代醫學的慢性潰瘍、瘺管或皮膚感染性疾病,因其形態或分泌物類似蚯蚓而命名。此方外敷,旨在祛腐生新、殺蟲解毒。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分析
鴨脂(鴨臘):
- 性味甘平,具潤燥、解毒、生肌之效。古代多用動物脂肪作爲膏劑基質,既能滋潤皮膚,防止乾裂,又能幫助藥物附著並滲透瘡面。
- 與其他藥物合用,可緩解巴豆的刺激性,同時促進瘡口癒合。
胡粉(鉛粉):
- 即傳統的含鉛礦物粉,性寒、有毒,外用能殺蟲、收斂、燥濕。
- 古代常用於瘡瘍潰爛,藉其收斂性減少分泌物,並抑制瘡面寄生蟲或微生物(如古人認定的「蟲毒」)。
巴豆:
- 辛熱大毒,外用有強烈的腐蝕性,可「去惡肉、消腫潰膿」。
- 本方去油(巴豆霜)以減輕毒性,但仍保留其祛腐作用,促使壞死組織脫落,輔助新肌生長。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理
- 祛腐殺蟲:巴豆攻逐腐肉,胡粉殺蟲解毒,針對瘻管膿腐與「蟲毒」病機。
- 潤膚生肌:鴨脂調和藥性,減緩巴豆、胡粉的刺激性,同時滋養瘡面,助癒合。
- 外用滲透:熔脂調藥成膏狀,便於塗敷,使藥效持續作用于瘡口深處。
推測臨床應用
此方適合慢性潰瘍或瘺管久不癒合、伴有腐肉或異常分泌物者。通過巴豆祛腐、胡粉殺蟲收斂、鴨脂潤護,三者協同解決「腐-毒-燥」病理環節,體現古人「祛邪生新」的外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鴨臘3兩,胡粉2兩,巴豆(去殼,細研去油盡)半兩。
上三味,先熔脂,入二味末調如膏。
每日3-5度塗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鴨脂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鴨臘3兩,胡粉2兩,巴豆(去殼,細研去油盡)半兩。 主治:蚯蚓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