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脂條

松脂條

SONG ZHI TI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脾經 20%
肺經 13%
大腸經 13%
心經 6%
腎經 6%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松脂條]的組成中,包含[巴豆],因為巴豆具有強效的瀉下和解毒作用。巴豆能夠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對於處理便秘和毒素積聚有顯著效果。然而,由於巴豆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使用時必須謹慎,以避免過度腹瀉。其強效的解毒和瀉下功能使[松脂條]在處理腸道問題和毒素排除方面更為有效。

松脂條方劑中包含水菖蒲,主要是因為其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目的相符。

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祛風濕、止痛等功效。松脂條方劑通常用於治療痰濁阻竅、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而水菖蒲的開竅醒神功效可以幫助患者恢復神志,其化痰止咳功效則可以幫助患者清除痰濁,進一步改善病情。

松脂條中包含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松香的特性: 松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外傷等病症。而松脂條本身亦是針對此類病症的藥物,因此包含松香能發揮其藥效。
  2. 製劑工藝: 松香是松脂的主要成分,具有粘性,能將其他藥材黏合在一起,形成條狀,方便使用和保存。這也是松脂條中包含松香的原因之一。

松脂條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黏合固形劑: 松脂本身為樹脂,遇熱易融化,加入蜂蠟能夠增加其黏稠度,使其在冷卻後凝固成條狀,方便外敷使用。蜂蠟的熔點較高,且具有一定延展性,有助於松脂條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維持藥效。
  2. 保護及潤滑: 蜂蠟具備良好的潤滑性,可以減輕松脂條對皮膚的刺激,並形成保護層,避免藥物直接接觸皮膚,減少過敏反應。同時,蜂蠟還可以隔絕空氣,防止藥物揮發,延長其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松脂條】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耳聾」,屬耳科外治方。古代醫家以松脂為君藥,結合其餘三味藥材,製成條狀塞耳,旨在透過局部刺激與藥性滲透,改善耳竅閉塞、氣血不通所致之聽力障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松脂(君藥)

    • 性味苦甘溫,入肝、肺經,具祛風燥濕、拔毒生肌之效。
    • 於此方中,取其黏滯之性,既能固形成條,又可黏附耳內穢濁,兼能溫通耳竅氣血。
  2. 黃蠟(臣藥)

    • 性味甘微溫,質地柔潤,可塑形賦劑,助松脂固結成條。
    • 具輕微解毒收斂作用,緩和巴豆之峻烈,避免過度刺激耳道。
  3. 巴豆(佐藥)

    • 性味辛熱大毒,強力破積逐瘀、開竅通閉。
    • 外用可刺激局部氣血流通,「抽之」促使藥力深入,針對耳聾因痰瘀阻塞者,發揮「以毒攻滯」之效。
  4. 菖蒲(使藥)

    • 性味辛溫,歸心、胃經,為芳香開竅要藥。
    • 引藥上行耳竅,兼化濕濁、醒神聰耳,輔助松脂與巴豆宣通閉塞。

三、方劑配伍特點

  • 峻藥緩用:巴豆雖猛,但配伍黃蠟緩和其性,轉為外治局部刺激,避免內服毒性。
  • 黏附滲透:松脂與黃蠟形成黏稠基質,使藥力緩釋,同時「抽之」動作增強藥效滲透。
  • 通竅並行:菖蒲開竅、巴豆破滯、松脂溫通,共奏疏通耳絡之效,針對氣滯血瘀或痰濕蒙竅之耳聾。

四、推論治療原理
此方以外治法直接作用於耳道,透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1. 物理刺激:條狀劑型配合「抽之」動作,機械性清除耳垢或分泌物,改善阻塞。
  2. 藥性滲透:巴豆與松脂辛熱之性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菖蒲揮發成分助藥力深入,恢復耳竅氣血流通。
  3. 祛濁解毒:松脂黏附穢濁,巴豆攻逐痰瘀,針對濕濁內蘊型耳聾標本兼顧。

結語
【松脂條】體現古代「外治內病」思維,結合刺激性與通透性藥材,專攻耳竅閉塞實證。其配伍邏輯側重「溫通破滯」,以局部作用調整耳周氣血,而「抽之」手法更強化療效,屬簡便峻利之古法。

傳統服藥法


巴豆、菖蒲、松脂、黃蠟。
上為末,和調。
納耳中,抽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避免接觸眼睛和皮膚。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松脂條,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巴豆、菖蒲、松脂、黃蠟。 主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