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內靈砂丹

消內靈砂丹

XIAO NEI LING SHA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脾經 20%
肝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內靈砂丹方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封閉藥力,防止藥效揮發: 蜂蠟質地堅硬,具有良好的封閉性,可將藥物緊密包裹,防止藥效揮發,提高藥物穩定性,延長藥效。
  2. 潤滑腸道,促進藥物吸收: 蜂蠟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促進藥物在腸道中的吸收,提高藥物的療效。此外,蜂蠟還可以保護腸道黏膜,減輕藥物對腸道的刺激。

消內靈砂丹方中含有巴豆,這主要源於其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攻毒拔毒的功效。

對於一些內積瘀血、癥瘕積聚、腸胃積滯、頑固便祕等病症,巴豆可作為攻堅之劑,起到強力攻下、消散瘀積的作用。但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內靈砂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述「瀉痢」,尤適用於痢疾(赤痢、白痢)及積滯內停之證。其辨證關鍵在於:

  1. 病症選擇性:依痢下顏色分治(白痢用薑湯、赤痢用甘草湯),符合傳統「白屬寒、赤屬熱」的辨證思維。
  2. 脈症對應:指出「身體涼,脈微弦細」為適用之「好證」,暗示此方宜用於體質偏虛寒或積滯未化熱者。若兼「冷熱」(表邪或裡熱未清),則不宜驟止,反映古代對痢疾「通因通用」的治療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巴豆(去殼熬黑)

    • 古代視為「斬關奪門」之峻藥,擅攻逐寒積、通腸導滯。
    • 熬黑後毒性減緩(類似「巴豆霜」製法),保留瀉下作用,針對「積滯」根源。
  2. 黃蠟為基質

    • 固形緩釋:包裹巴豆減其烈性,延緩藥效發揮,避免暴瀉傷正。
    • 協同硃砂、硇砂:蠟質熔融後作為賦形劑,便於丸劑成型。
  3. 硇砂(水煮乾)

    • 傳統用於消積軟堅、化瘀通閉,此處取其「化冷積」之功,助巴豆攻逐沉寒痼冷。
    • 水煮乾燥後減低刺激性,保留藥性。
  4. 硃砂(末)

    • 鎮心安神,防瀉下過猛擾亂心神。
    • 色赤入血,或取其「止赤痢」之意(與甘草湯配伍呼應)。

整體方義

  • 攻積導滯為主:巴豆、硇砂配伍,峻藥緩攻,針對寒積或虛寒型痢疾。
  • 標本兼顧:黃蠟固護脾胃,硃砂寧神,佐使藥制約主藥毒性。
  • 辨證加減:白痢用薑湯溫中,赤痢用甘草湯緩急,體現「藥引」思想。

此方反映古代「以毒攻毒」思維,通過緩釋製劑(蠟丸)控制峻藥毒性,適用於特定寒積瀉痢,非泛用之方。

傳統服藥法


黃蠟1兩,巴豆14枚(去殼,作兩片,入黃蠟內,熬巴豆黑為度)。
去積滯。
上藥去巴豆,將硇砂二錢,用水煮乾,只用一錢重,仍入黃蠟,並再熬,就入朱砂末一二錢,以黃蠟紅為度,候冷刮下,如用時旋丸。
小兒3歲,只服10丸,如黍米大,大人服10丸,如大麻子大,白痢,白薑湯送下;赤痢,甘草湯送下,空心服。如病人身體涼,脈微弦細,皆是好症,便用此藥止。如病人身上有冷熱,初不可便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消內靈砂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 組成:黃蠟1兩,巴豆14枚(去殼,作2片,入黃蠟內,熬巴豆黑爲度)。 主治:去積滯。主治: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