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雉腦膏
ZHI N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肺經 25%
胃經 25%
脾經 25%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雉腦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增稠劑: 蜂蠟具有極佳的黏稠性,能有效地將藥物成分固定,使其不易流失,並能形成均勻的膏體,方便外用塗抹。
- 保護作用: 蜂蠟形成的薄膜能覆蓋患處,隔絕空氣和水分,防止外界刺激,同時能保持藥物的濕潤性,延長藥效。
蜂蠟的加入,不僅能改善雉腦膏的質地,更能提高其藥效和穩定性,使其更適合外用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雉腦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凍面、凍耳及諸凍瘡久不癒」,特針對反覆發作之凍傷,症狀包括:
- 病程特點:年年復發(「發歇」),先癢後痛,逐漸腫脹破潰,流出黃水或血水不止。
- 病機推論:古代認為凍瘡久不癒多因寒邪凝滯血脈,氣血不暢,局部肌膚失養,久而化熱成瘡,甚則破潰流溢。此方適用於寒凝血瘀兼有濕熱腐敗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與性味
- 雄雉腦(主藥):
- 雉(野雞)腦在古代本草中被視為「甘溫」之品,具活血散寒、潤膚生肌之效。
- 其脂肪質地細膩,易於滲透皮膚,可能具局部溫通作用,改善凍瘡氣血凝滯。
- 黃蠟(輔藥):
- 性味甘平,能「止痛生肌」(《本草綱目》),與雉腦等量配伍,可增強膏體黏附性,形成保護膜,防止瘡面進一步受寒或感染。
- 蠟質亦有收斂作用,助減少黃水滲出。
- 清油(佐使藥):
- 古用植物油(如麻油),性潤而涼,可減半用量以避免過於黏滯,同時緩解黃蠟與雉腦的溫燥之性。
- 清油能潤澤皮膚,促進藥物滲透,並協調寒熱(凍瘡本寒,久潰夾熱)。
2. 配伍原理與作用
- 溫通與潤護並行:
雄雉腦辛溫散寒,黃蠟固護瘡面,清油調和二者並賦形,使藥效持久作用於患處。 - 祛腐生肌:
針對凍瘡潰爛流黃水,黃蠟收斂、雉腦促進局部循環,可能加速壞死組織代謝與新肌生長。 - 劑型設計:
慢火熬膏後「如面油塗摩」,符合外用膏劑「緩釋」特性,兼顧藥力滲透與物理保護。
三、總結
雉腦膏之設計,以動物藥(雉腦)溫通為主,植物蠟與油為輔,體現「寒者熱之」「澀以固脫」的思路。其原理在於:
- 散寒活血:改善凍瘡局部氣血瘀滯。
- 潤膚斂瘡:控制滲液、促進瘡口癒合。
此方反映古代對反覆凍瘡「本虛標實」(陽氣不足、寒瘀化熱)的辨證思維,其組方簡潔,注重外用藥的物理性保護與藥理性治療結合。
傳統服藥法
雄雉腦1枚(搗爛),黃蠟與腦等量,清油減半。
上同於慢火上熬成膏,去滓,以瓷器收貯。
每用如面油塗摩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雉腦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雄雉腦1枚(搗爛),黃蠟與腦等量,清油減半。 主治:凍面、凍耳及諸凍瘡久不癒,年年發歇,先癢後痛,然後腫破出黃水,及血出不止。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