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毒烏金散

追毒烏金散

ZHUI DU WU JI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毒烏金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瘡內惡肉」,意指瘡瘍潰後,膿腐未盡或瘡口內有壞死組織(惡肉)未脫,阻礙生肌癒合。其核心功效為「追毒潰膿」,即透過藥力促使膿毒外排、腐肉脫落,以利後續瘡口修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巴豆(半兩)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排膿」。
    於外科應用中,巴豆的「蝕瘡」作用尤為關鍵,其辛熱峻烈之性能腐蝕惡肉、破除頑膿,促進瘡毒外泄。然其毒性極強,故需經炮製(如本方火煅)減緩峻性,轉為「緩攻」之效。

  • 寒食麵(一兩)
    為小麥麵粉經發酵處理而成,性味甘涼,具收斂與緩和藥性之效。
    在此方中,寒食麵包裹巴豆煅燒,一則防止巴豆過度燃燒而失效,二則緩衝其毒性,使藥性趨於「外透瘡毒」而非內傷正氣。

2. 製法與增效邏輯

將巴豆以寒食麵包裹煅燒成「深黑色」,關鍵在於:

  • 火製減毒:高溫分解部分巴豆毒性成分(如巴豆油),保留其分解壞死組織的活性。
  • 協同作用:寒食麵煅後轉為炭類物質,具吸附與收斂之性,能吸附瘡口滲液,同時引導巴豆餘效專注於「蝕瘡祛腐」。

3. 治療原理推導

  • 「追毒」機制:巴豆煅後仍保留部分辛散穿透之力,能深入瘡內,促使膿毒向表面透達;其腐蝕性協助分解未脫之惡肉。
  • 「潰膿」手段:通過局部刺激(乾貼瘡口),加速膿液生成與排出,達到「開門逐寇」之效,符合中醫「膿成當排」的外科原則。

4. 方劑特點

  • 峻藥緩用:巴豆經炮製後毒性大減,外用法避免內服風險,集中藥力於瘡面。
  • 「以毒攻毒」:針對「惡肉」這一有形之邪,直接腐蝕清除,符合「結者散之」的治法。
  • 簡峻配伍:僅兩味藥,寒食麵為「佐制藥」,巴豆為「君藥」,結構簡潔而力道專一。

總結

此方以巴豆為核心,通過炮製轉化其毒性為外用蝕瘡之能,輔以寒食麵調和藥性。其設計邏輯緊扣「祛腐生新」的外科原則,適用於瘡瘍膿腐未盡、惡肉阻滯之證,屬傳統「去邪以復正」的局部攻法。

傳統服藥法


巴豆半兩,寒食面1兩。
追毒潰膿。
上用水和面作餅子,將巴豆包定,休教透氣,以文武火燒深黑色,為細末。
量瘡口乾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追毒烏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 組成:巴豆半兩,寒食面1兩。 主治:追毒潰膿。主治:瘡內惡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