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青膏

軟青膏

RUAN QI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9%
胃經 18%
肺經 18%
脾經 18%
肝經 7%
腎經 7%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軟青膏中加入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形劑: 蜂蠟具有良好的塑性,能使藥液凝固成膏狀,方便塗抹和保存。由於軟青膏多為外用藥,其藥效需要長時間作用於患處,蜂蠟的固形作用可以確保藥液不因環境溫度變化而過快揮發,延長藥效。

2. 保護作用: 蜂蠟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水和防菌作用,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隔絕外界有害物質,防止傷口感染。同時,蜂蠟還能滋潤皮膚,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刺激。

軟青膏方劑中添加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滑消炎:麻油具有潤滑作用,能有效減輕皮膚炎症,促進傷口癒合。在軟青膏中,麻油可以促進藥物滲透,緩解皮膚表面炎症,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麻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有利於傷口修復。在軟青膏中,麻油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軟青膏中添加巴豆,是基於其瀉下通便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之效。

在軟青膏中,巴豆通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輕其毒性,並發揮其通便作用。軟青膏常用於治療便祕、積滯等症,巴豆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宿便,改善便祕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軟青膏主治「一切風熱瘡及小兒頭瘡」,此處「風熱瘡」泛指因風熱邪毒蘊積皮膚所致的瘡瘍,常見紅腫、熱痛、搔癢或滲液;「小兒頭瘡」多為濕熱或風熱結於頭皮,表現為黃痂、糜爛或膿皰。此方外用敷塗,旨在清熱解毒、燥濕斂瘡,兼緩解搔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瀝青(松脂或黑松脂):性溫味苦,具燥濕殺蟲、拔毒生肌之效,古代外用治癰疽瘡瘍。
  • 黃蠟(蜂蠟):性平味甘,能緩和藥性、賦形定膏,兼有輕微收斂保護瘡面作用。
  • 芝麻油:性涼潤,潤膚緩刺激,調和諸藥,助滲透且防膏體過硬。
  • 巴豆:辛熱大毒,外用可蝕瘡排膿、攻毒消腫,但需熬製後去渣以減烈性。
  • 膩粉(輕粉,即氯化亞汞):性寒有毒,外用清熱攻毒、殺蟲止癢,治濕瘡潰爛。

2. 配伍邏輯

  • 清熱攻毒為主:巴豆與膩粉協力攻逐瘡毒,巴豆熬焦後減辛烈之性,保留消腫之力;膩粉寒性制約巴豆熱性,共奏清熱解毒之效。
  • 調和賦形為輔:麻油、黃蠟柔潤製劑,緩解巴豆、膩粉刺激,並延長藥效滯留,助藥物緩釋滲透。
  • 瀝青為君:統領全方拔毒生肌,黏附瘡面形成保護膜,阻外邪侵襲。

3.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毒藥攻毒」與「潤護結合」雙重機制:

  • 祛邪層面:巴豆破潰瘡毒、膩粉清熱收濕,針對風熱濕毒蘊結之病機;瀝青燥濕拔毒,加速瘡面穢物排出。
  • 保護層面:黃蠟與麻油形成脂溶性屏障,減少滲出並促進修復,適合小兒頭瘡糜爛之症。

三、現代潛在應用思考(不脫離古籍框架)

若依古法,此膏適用於濕熱型皮膚潰瘍感染性皮炎,然巴豆、膩粉之毒性須嚴格控量。方中「去巴豆不用」及「放冷後敷」等製法細節,體現古人減毒存效的巧妙設計,符合外治「猛藥緩用」原則。

傳統服藥法


瀝青10兩,黃蠟10兩,芝麻油10兩,巴豆14個。
上先將瀝青、麻油、黃蠟熬成汁,次入巴豆,不住手攪,候巴豆焦黑,去巴豆不用,次入膩粉2錢,再攪極勻,放冷。
敷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有毒,外用時應注意濃度,以免引起皮膚過敏。
  2. 本方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相關疾病


單純性疱疹四肢抽搐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軟青膏,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九。 組成:瀝青10兩,黃蠟10兩,芝麻油10兩,巴豆14個。 主治:一切風熱瘡及小兒頭瘡。

軟青膏,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七八引《劉氏家傳》。 組成:青黛2錢,輕粉2大錢匕,天南星(炮,末)1錢,麝香1大錢匕,水銀(用銀結砂子)2皂子大,乳香3皂角子大,蠍梢14個(全)。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搐搦發病,並一切驚積墜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