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隔紙膏

金花隔紙膏

JIN HUA GE Z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7%
胃經 24%
肺經 13%
脾經 13%
肝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金花隔紙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兩個原因:

  1. 黏合性強: 蜂蠟具有強大的黏合性,能夠將藥物成分牢固地黏合在一起,形成膏狀,方便外敷使用。
  2. 保護作用: 蜂蠟本身具有較好的防水、防潮和隔絕空氣的功能,可以有效地保護藥物成分,防止藥效散失,延長藥效發揮時間。

此外,蜂蠟還具有潤滑、滋養皮膚的功效,能緩解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提高藥效的舒適度。

「金花隔紙膏」中加入麻油,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增強藥效: 麻油性溫,能助藥力透皮吸收,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效發揮。
  2. 滋潤皮膚: 麻油具有滋潤、軟化皮膚的功效,可防止藥膏過於乾燥,避免刺激皮膚,使藥膏更易於敷貼,並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

總而言之,麻油的加入能有效提升金花隔紙膏的藥效和使用體驗,使其更適宜於外敷治療。

金花隔紙膏中添加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血餘炭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有助於消除腫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止痛止癢: 血餘炭性質偏寒,可清熱止痛,並能止癢消腫,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金花隔紙膏中加入血餘炭,能有效地發揮其活血化瘀、止痛止癢的功效,幫助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金花隔紙膏》主治內外臁瘡、熱毒惡瘡、水泡火瘡及奶風等症。

  1. 臁瘡(內外臁瘡):指下肢慢性潰瘍,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此方外貼可清熱解毒、收斂生肌。
  2. 熱毒惡瘡:泛指化膿性炎症,如癰疽疔瘡,因火毒熾盛引起,膏中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
  3. 水泡火瘡:指燙傷、燒傷或濕疹潰爛,黃蠟與麻油可潤膚斂瘡,配合三黃瀉火。
  4. 奶風:可能指哺乳期乳房濕疹或感染,屬熱毒鬱結,此膏可外敷消炎。

此方特色在於「隔紙」使用(古代以油紙隔墊藥膏),避免直接刺激瘡面,同時保持濕潤,促進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基質:黃蠟、麻油

    • 黃蠟(蜂蠟):性平,具收斂、生肌、防水作用,調和藥性,形成保護膜。
    • 麻油:潤膚解毒,助藥物滲透,與黃蠟共構膏體基礎。
  2. 清熱解毒核心:三黃(黃連、黃芩、黃柏)

    • 三藥炒黑後外用,減苦寒之性,增收斂止血之效,針對熱毒瘡瘍:
      • 黃連:瀉心火,燥濕解毒,主癰疽瘡毒。
      • 黃芩:清上焦熱,退濕熱腫痛。
      • 黃柏:瀉下焦濕火,療瘡瘍潰爛。
  3. 化瘀生肌:乳香、沒藥

    • 二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協助三黃清熱後修復瘡面,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4. 油髮(血餘炭)

    • 髮煅焦後成血餘炭,止血化瘀、利水消腫,古代多用於潰瘍久不斂口。

三、配伍推理與作用機理

  • 清熱+潤膚+活血:三黃清熱燥濕治本,麻油黃蠟保護瘡面治標,乳沒活血生肌促進癒合。
  • 炒黑增效:炒黑後減少寒涼刺激,增收斂之性,適合慢性潰瘍與滲出性瘡瘍。
  • 油蠟賦形:麻油溶解有效成分,黃蠟固型,延長藥效停留時間。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清熱解毒、祛腐生肌」原則,尤其適合濕熱瘀滯所致的皮膚潰瘍,通過局部用藥直接作用病灶。

傳統服藥法


黃蠟2兩,麻油4兩,油頭髮少許。
上同煎,俟發焦,便將大黃1兩,黃連、黃芩、黃柏各5錢,俱炒黑為末,及乳、沒各5分,同攪入於內,作膏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外用,適量塗於患處。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金花隔紙膏, 出處:《外科百效》卷一。 組成:黃蠟2兩,麻油4兩,油頭發少許。 主治:內外臁瘡,熱毒惡瘡,水泡火瘡,奶風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