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萬應紅玉膏中添加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潤膚作用: 麻油富含油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能滋潤皮膚,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傷口癒合和減輕皮膚炎症。
- 增強藥效: 麻油作為藥引,能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滲透皮膚,發揮藥效。同時,麻油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萬應紅玉膏中加入雞蛋,主要源於其藥性及功效:
- 性味甘平,補益氣血: 雞蛋味甘性平,具有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當歸、熟地等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陰虛燥熱等症狀。
- 黏合作用: 雞蛋蛋白質具有黏合性,可將藥材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膏狀,便於塗抹外敷,並有助於藥效更好地滲透至患處。
萬應紅玉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血餘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外傷、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
2. 促進傷口癒合: 血餘炭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治療外傷、燒傷、燙傷等引起的傷口難癒。
因此,萬應紅玉膏中加入血餘炭,可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和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對於外傷、跌打損傷及傷口難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萬應紅玉膏中加入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稠與成型: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稠性,能將膏藥中的其他藥物成分緊密結合,形成穩定、不易流動的膏體。這有助於藥物長時間附著於患處,發揮更有效的療效。
- 保護與滋潤: 蜂蠟本身具有潤滑、保護皮膚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藥物成分刺激皮膚,並形成保護膜,防止藥效流失,讓藥物更好地滲透至患處。
萬應紅玉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即鉛與硫的化合物,在中醫中歷史悠久,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及癤瘡等,具有良好的外用效果。鉛丹在中藥中屬於重金屬藥物,具抗感染、消腫止痛的功效。然而,其使用卻須謹慎,因為鉛丹的成分在過量或長期使用下,可能對人體造成毒害,尤其是對腎臟、肝臟及神經系統的不良影響。因此,在使用萬應紅玉膏時,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雖然鉛丹的療效在某些情況下被驗證,但現代醫學也提倡尋找更安全的替代方案,減少重金屬的應用。綜合來看,萬應紅玉膏的組成中包含鉛丹,反映了古代醫學知識的傳承與現代藥物安全性的挑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萬應紅玉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破傷潰爛,不得收斂」及「瘡瘍」,屬古代外用生肌斂瘡之方。破傷潰爛多因外傷後邪毒侵襲,氣血瘀滯化熱,腐肉成膿,久則耗傷氣血,難以生肌收口;瘡瘍泛指皮膚癰疽腫毒,膿成潰後亦需斂瘡排膿。該膏以「去腐生新」為核心,兼具解毒、活血、定痛之效,適用於潰後久不生肌、膿血淋漓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麻油、黃蠟為基質:
- 麻油性潤,能軟堅潤燥、解毒生肌,古代多為熬膏基礎;黃蠟固形斂瘡,與麻油相合可成膏體,兼具保護創面之效。
雞子黃、血余炭去腐生新:
- 雞子黃(熬枯)取其「伏火」之性,古代認為可化腐肉為奇效;血余炭(人髮煅炭)止血散瘀,兼吸附膿腐,助傷口潔淨。
樟冰、黃丹攻毒斂瘡:
- 樟冰(樟腦)辛香走竄,可殺蟲止癢、局部麻醉,緩潰瘍疼痛;黃丹(鉛丹)拔毒生肌,雖有毒但外用能斂瘡,古方常見於瘡瘍膏藥。
後續加藥強化療效:
- 乳香、沒藥活血止痛,兒茶收濕斂瘡,珍珠生肌長肉,冰片清熱防腐。諸藥合奏「腐去新生」之效,加速潰瘍癒合。
配伍思維與原理
此方結構分三層:
- 底層(基質與去腐):麻油、黃蠟承載藥力,雞子黃、血余炭清除腐穢;
- 中層(解毒定痛):樟冰、黃丹直接抑制瘡毒,止痛防腐;
- 上層(生肌收口):乳沒、珍珠等細末促進組織修復。
整體遵循「腐不去則肌不生」原則,先清後補,體現「煨膿長肉」之外治思路,符合古代瘍科「提膿拔毒,生肌收口」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麻油23兩,雞子黃10個,血余3錢,黃蠟5兩,樟冰5兩,黃丹6兩。
先將油煎極滾,下雞子1個,熬枯去之,又下又去,十個盡後,下血余煎烊,以棉濾淨,再入黃蠟,待沫淨離火,用槐枝攪,入黃丹、樟冰,稍冷,入水浸1夜,出火毒,備用。
不拘破傷瘡毒爛孔,以舊棉攤,加乳香、沒藥、兒茶各1錢,珍珠5分,冰片3分,共為細末,摻膏內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如果傷口已經癒合,不建議使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萬應紅玉膏, 出處:《救傷秘旨》。 組成:麻油23兩,雞子黃10個,血餘3錢,黃蠟5兩,樟冰5兩,黃丹6兩。 主治:破傷潰爛,不得收斂者;並治瘡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