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棒瘡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潤消炎: 麻油具備滋潤肌膚、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可緩解棒瘡引起的乾燥、發炎。同時,麻油中的亞油酸也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抑制棒瘡細菌的滋生。
- 促進藥物吸收: 麻油可作為藥物載體,有助於其他藥材成分的滲透吸收,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麻油能幫助藥材中的消炎、止癢成分更有效地作用於患處,促進傷口癒合。
棒瘡膏中加入雞蛋,主要是利用其 蛋白 及 蛋黃 的特性:
蛋白 富含蛋白質,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蛋黃 則富含卵磷脂,具有滋潤皮膚、軟化角質的作用,可幫助軟化棒瘡,減輕疼痛,促進藥物吸收。
此外,雞蛋還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能滋養肌膚,提升肌膚抵抗力,預防棒瘡復發。因此,棒瘡膏中加入雞蛋,可謂是取其多重功效,達到治療棒瘡的目的。
棒瘡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血餘炭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抑制棒瘡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症狀。
- 生肌斂瘡,促進癒合: 血餘炭亦有生肌斂瘡的作用,能促進棒瘡的癒合,防止感染,加速傷口修復。
因此,血餘炭在棒瘡膏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和生肌斂瘡的作用,是治療棒瘡的有效藥材。
棒瘡膏中加入蜜蠟,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黏附性與保護性:蜜蠟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緊密貼合患處,形成一層保護膜,阻隔外界刺激,防止感染,並有助於藥物滲透,發揮更好的療效。
- 滋潤與修復:蜜蠟具有滋潤功效,能緩解棒瘡引起的乾燥、脫皮等症狀,並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皮膚組織修復。此外,蜜蠟亦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
棒瘡膏中加入冰片,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棒瘡多因濕熱蘊結,或外邪入侵所致,冰片可清熱解毒,消散局部腫脹,緩解疼痛。
- 促進傷口癒合: 冰片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修復,對於棒瘡引起的潰瘍、糜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促進癒合作用。
總體而言,冰片在棒瘡膏中起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是治療棒瘡的重要藥物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棒瘡膏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為外敷膏劑,專治「棒瘡」,即古代杖刑或鈍器擊打所致的皮肉損傷,症狀包含瘀血腫痛、皮膚破潰或未破之創傷。方中藥物協同作用,以 潤膚生肌、止血化瘀、清涼止痛 為核心,符合古代對棒瘡「熱毒瘀滯、血肉腐傷」的認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麻油(4兩)
- 性甘涼,具 潤燥解毒、緩和刺激 之效,為古代外用膏劑常用基底,能軟化瘡痂、促進藥力滲透。
雞子黃(3個,熬枯後撈去)
- 生用可滋陰潤燥,但此方「熬枯」取其 斂瘡生肌 之性,油脂成分與麻油融合,增強潤膚護瘡效果。
血余(即頭髮,5錢,熬枯後撈去)
- 炭化後(熬枯)轉為 止血化瘀 之品,中醫理論認為「血余炭」能收斂瘡口、促進組織修復,針對棒瘡破皮出血。
白蠟(5錢)
- 作為賦形劑,增加膏體稠度以附著患處,同時 封護創面,隔絕外界刺激,助傷口癒合。
冰片(3分)
- 辛涼走竄,能 清熱止痛、消炎散瘀,緩解棒瘡局部熱痛感,並引藥直達病所。
配伍邏輯
- 油蠟為基(麻油+白蠟):形成油性保護層,防皸裂、保濕潤。
- 血肉有情之品(雞子黃+血余):模擬「以形養形」思維,修復皮肉損傷。
- 涼散並用(冰片):針對瘀熱作痛,平衡熬膏的溫性。
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除棒瘡外,或可應用於 輕度燙傷、擦傷潰爛 等表淺創傷,符合「潤膚斂瘡、清瘀止痛」的機理。然其設計初衷乃針對外力所致瘀熱腫痛,故 活血力弱而偏重保護,若瘀血重症需搭配內服藥。
傳統服藥法
麻油4兩,雞子黃3個,血余5錢,白蠟5錢,冰片3分。
用麻油煎滾,入雞子黃熬枯撈去,再入洗淨血余,又熬枯撈去,下白蠟、冰片,和勻,冷透。
薄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治療棒瘡。但本方中含有麻油,有滑腸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有便溏症狀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棒瘡膏, 出處:《外科啓玄》卷十二。 組成:文蛤3斤。 主治:生肌止痛。主治:杖瘡。
棒瘡膏,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麻油4兩,雞子黃3個,血餘5錢,白蠟5錢,冰片3分。 主治:棒瘡。
棒瘡膏, 出處:《瘍科選粹》卷八。 組成:香油3斤,大黃1斤半,頭發1斤4兩,血竭1兩5錢,孩兒茶1兩,冰片5錢,乳香2兩,沒藥2兩,輕粉2兩,阿魏5錢,珍珠、定粉1斤。 主治:棒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