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子湯
JI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九六引《肘後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雞子湯方劑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生肌: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處理而成,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雞子湯本身以滋陰潤燥、補益氣血為目的,而血餘炭的加入則能加強其止血生肌的效果,適用於陰虛血熱、外傷出血、潰瘍難癒等症狀。
- 引藥下行: 血餘炭質地重,能引藥下行,有助於藥力直達病竈。雞子湯中常配伍其他滋補藥材,加入血餘炭可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治療效果更佳。
雞子湯以雞蛋為主要藥材,其原因主要有二:
- 滋陰潤燥: 雞蛋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滋陰潤燥、養血安神之效。適用於陰虛燥熱、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失眠多夢等症。
- 補益精氣: 雞蛋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補益精氣、增強體質。對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營養不良等症,雞蛋具有良好的食療作用。
此外,雞蛋易於消化吸收,且藥性平和,適合多數人羣服用。因此,雞子湯以雞蛋為藥材,既能治病,又能保健,為常用的中藥方劑之一。
主治功效
雞子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文獻分析
雞子湯在多部醫書中被提及,主要用於治療百合病、傷寒、溫病等病後虛弱及相關症狀。
主要治療方向:
- 百合病: 《金匱要略》是記載雞子湯治療百合病的主要文獻。百合病是一種以精神恍惚、情緒不穩、飲食行動異常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類似現代醫學的神經衰弱症。雞子湯被用於治療百合病吐後虛弱的狀態。
- 傷寒、溫病後期: 多部文獻提到雞子湯可用於傷寒、溫病後期的調理,特別是出現虛煩、不得眠、咽痛、下利等症狀時。
- 其他: 《脈經》提到雞子湯可治「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四聖心源》則提及「百合桔梗雞子湯」可「治濕旺氣鬱,聲音不亮者。」
治療原理分析
雞子湯的主要成分是百合和雞子黃,從中醫角度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百合: 性味甘、微寒,歸肺、心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在雞子湯中,百合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 清肺熱、生津液: 百合能清解肺胃之熱,補充因吐、汗、下等治療方法或疾病本身消耗的津液,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
- 安神定志: 百合能清心安神,改善百合病患者的精神恍惚、失眠等症狀。
雞子黃: 性味甘、平,歸脾、胃、心、腎經。具有滋陰潤燥、養血息風、補脾和胃的功效。在雞子湯中,雞子黃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 滋陰潤燥: 雞子黃能補充陰液,緩解因陰虛導致的口乾、咽痛、皮膚乾燥等症狀。
- 養血安神: 雞子黃能養血,對於血虛導致的心煩、失眠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補脾和胃: 雞子黃能補益脾胃,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調理作用。
綜合而言,雞子湯通過百合的清熱生津、安神定志,以及雞子黃的滋陰潤燥、養血安神、補脾和胃,共同達到調理機體陰陽平衡、恢復正氣的目的。主要針對病後虛弱,特別是肺胃陰傷、虛熱內擾的情況。
不同醫書中的應用差異
- 《金匱要略》: 主要用於百合病吐後的虛弱狀態,強調其清熱生津、安神定志的作用。
- 《醫宗必讀》、《醫學入門》等: 將雞子湯應用於傷寒、溫病後期,側重於其滋陰潤燥、養血安神的作用,以緩解虛煩、不得眠、咽痛、下利等症狀。
- 《脈經》: 應用於「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等症狀,可能與濕熱下注有關,雞子湯在此可能發揮清熱利濕的作用。
- 《四聖心源》: 提出了「百合桔梗雞子湯」,加入桔梗以增強宣肺利氣的作用,用於治療「濕旺氣鬱,聲音不亮者」。
- 《長沙藥解》、《金匱懸解》 對雞子湯的治療機理進行了更為詳細的闡釋,強調其對肺胃陰傷、虛熱內擾的調理作用。
- 《張氏醫通》 記載了不同病程的百合病用藥,其中雞子湯是用在吐之後。
- 《溫熱逢源》、《溫熱暑疫全書》 提及雞子湯用於外感病後期的調理,但觀點有所保留。
- 《傷寒括要》、《蘭臺軌範》、《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簡要記載了雞子湯的應用,與《金匱要略》的記載基本一致。
總結
雞子湯是一個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病後虛弱,特別是肺胃陰傷、虛熱內擾的證。通過百合和雞子黃的配伍,能夠清熱生津、滋陰潤燥、養血安神、補脾和胃,從而達到調理機體、恢復健康的目的。不同醫書對雞子湯的應用略有差異,但總體上都圍繞著其滋陰清熱、補虛安神的核心功效。
傳統服藥法
雞子3個,蔥3莖,薑1兩。將蔥、薑共搗如泥,雞子去殼和勻,入麻油半兩,鍋內同炒,酒煮,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雞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組成:人參1兩。 主治:嘔吐煩悶及霍亂。
雞子湯,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四。 組成:生雞子7枚,芒消1兩。 主治:時氣熱盛,狂語欲走。
雞子湯, 出處:《外台》卷九引《深師方》。 組成:雞子1枚,甘草2分(炙),甘遂1分,大黃2分,黃芩2分。 主治:咳逆唾膿血。
雞子湯, 出處:《外台》卷一引《小品方》。 組成:麻黃1兩(去節),甘草1分(炙)。 主治:傷寒發汗後,2-3日不解,頭痛肉熱。
雞子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六引《肘後方》。 組成:亂發如雞子1枚(去垢,(口父)咀之),雞子7枚(去白)。 主治:小兒病食不消,腹滿下痢。
雞子湯, 出處:《外台》卷三引《許仁則方》。 組成:新産雞子5枚。 主治:天行1-2日,覺身體壯熱頭痛,骨肉痠楚,背脊強,口鼻乾,手足微冷,小便黃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