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發雞子膏

亂發雞子膏

LUAN FA JI Z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6%
肺經 16%
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亂發雞子膏」方劑中加入雞蛋,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養滋陰: 雞蛋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滋陰潤燥、補益氣血的功效。對於因陰虛血燥導致的頭髮稀疏、易脫落等症狀,雞蛋能起到滋養髮根、促進頭髮生長的功效。

2. 藥性相合: 雞蛋本身性平,與其他藥材配伍時,能起到緩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若方劑中含有性寒涼的藥材,雞蛋可以起到中和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總之,雞蛋在「亂發雞子膏」方劑中,既能發揮滋養頭髮的功效,又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起到協同作用。

「亂發雞子膏」方劑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血餘炭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因熱毒引起的頭髮生長異常,如毛髮脫落、發黃、乾燥等。
  2. 收斂止癢: 血餘炭可收斂毛囊,減少頭皮屑,同時也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頭皮瘙癢。

因此,血餘炭在「亂發雞子膏」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收斂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頭髮生長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亂髮雞子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見於《普濟方》,主治「小兒熱瘡」,後《仙拈集》稱其為「清熱散」。《普濟方》記載其用法為外敷,以雞子黃與亂髮熬製成膏,塗抹於熱瘡後,再外撲苦参末加強療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成分析

    • 雞子黃(去白取黃)
      雞子黃性味甘平,入心、腎經,古代醫家認為其具「滋陰潤燥,解毒斂瘡」之效。《本草綱目》記載其能「補陰血,解熱毒」,外用可治瘡瘍、火傷。因其富含油脂,能形成保護層,促進瘡面癒合。
    • 亂髮(如雞子許大)
      亂髮經炭火熬煉後轉化為「血餘炭」,性味苦溫,入肝、胃經,具止血、消瘀、生肌作用。《名醫別錄》指出其能「療癰腫瘻乳」,外敷可吸附瘡面滲液,減輕炎症,促進組織修復。
  2. 配伍邏輯

    • 雞子黃與亂髮共熬,利用雞子黃的油脂溶解亂髮中的有效成分,形成兼具「潤澤」與「收斂」雙重作用的膏體。
    • 炭火熬煉過程中,亂髮焦化為血餘炭,增強吸附濕毒能力;雞子黃油脂則緩解血餘炭的燥性,避免過度刺激瘡面。
    • 外敷後加苦参末(苦寒清熱燥濕),進一步清解熱毒,形成「膏劑潤瘡→粉末燥濕」的協同模式。
  3. 治療原理

    • 熱瘡病機:小兒熱瘡多因體表熱毒鬱結,或濕熱蘊蒸所致,表現為紅腫、糜爛、滲液。
    • 方劑作用
      • 雞子黃:滋潤瘡面,緩解焦痛,防止瘡口乾裂。
      • 血餘炭:吸附瘡面滲液,減少化膿,促進結痂。
      • 苦参末:清熱燥濕,抑制局部細菌滋生,防止感染擴散。
    •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潤燥生肌為輔」,符合中醫「去腐生新」的外治原則。

三、推論可能功效
除原文記載的小兒熱瘡外,從組成推測,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輕度燙火傷(早期滲液階段)。
  • 濕疹急性期(滲出明顯者)。
  • 其他表淺性皮膚潰瘍(屬熱毒未清者)。

總結
亂髮雞子膏以簡潔配伍體現中醫外治「毒邪宜外泄」的思路,結合油脂的保護性與炭藥的吸附性,尤其適合小兒嬌嫩皮膚。其原理與現代醫學「創面濕性癒合」概念部分契合,展現古人對外用製劑的細微觀察。

傳統服藥法


雞子5枚(去白取黃),亂發如雞子許大。
2味相和,於鐵銚子中炭火熬,初甚乾,少頃即發焦,遂有液出,旋取置1瓷碗中,以液盡為度。取塗熱瘡上,即以苦參末粉之。
雞子膏(《普濟方》卷四0七)、清熱散(《仙拈集》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單純性疱疹

相同名稱方劑


亂發雞子膏,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九引《傳信方》。 組成:雞子5枚(去白取黃),亂發如雞子許大。 主治:小兒熱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