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皮湯

竹皮湯

ZHU P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腎經 33%
肝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皮湯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止血生肌: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後的產物,具有止血、生肌、消腫的作用。竹皮湯多用於外傷出血,而血餘炭可以有效控制傷口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 血餘炭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傷口中的熱毒,預防感染,配合竹皮的清熱利濕作用,更能有效促進傷口修復。

總而言之,血餘炭在竹皮湯中發揮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外傷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皮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爲兵杖所加,木石所迮(壓迫),血在胸背,及胸中痛,不得氣息」,乃古代用於治療外力擊打(如戰傷、跌撲)導致氣血瘀滯於胸背的證候。其核心病機為 外傷後瘀血內阻、氣機不暢,表現為胸背疼痛、呼吸困難。古人認為此類外傷不僅損及血脈,亦易耗氣傷津,故方劑配伍兼顧 活血化瘀、益氣止痛、調和氣血 三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 青竹皮:性涼,清熱除煩,兼能化瘀止血,針對外傷後血瘀鬱熱。
    • 芎藭(川芎):辛溫行氣活血,善走胸背,為血中氣藥,破瘀止痛。
    • 當歸、芍藥:養血和血,柔肝緩急,助川芎化瘀而不傷正,符合「瘀去新生」之理。
  2. 益氣扶正,固護元氣

    • 人參、白朮、甘草(炙):補脾益氣,針對外傷後氣虛無力推動血行,且防化瘀藥耗氣。此為「見血休治血,必先補氣」的思維。
  3. 溫通止痛,調和陰陽

    • 桂心:辛甘大熱,溫通經脈,助氣血運行,與芍藥相配(仿桂枝湯意),調和營衛以止痛。
    • 黃芩:苦寒清熱,反佐桂心之溫燥,並解外傷後可能化熱之潛在病機,體現「寒溫並用」的配伍智慧。
  4. 劑型與服法特點

    • 散劑煎服,取其「散者散也」之意,使藥力快速分散,針對胸背局部瘀阻;溫服助藥力溫通血脈。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外傷胸痛,然其組方邏輯契合 「氣滯血瘀兼氣虛」 之病機,後世或可延伸用於:

  • 內傷雜病如胸痹(類似心絞痛)屬氣虛血瘀者。
  • 婦人產後瘀血未淨,伴氣短乏力之證(方中含當歸芍藥散基礎)。

總體而言,竹皮湯體現了中醫 「活血不傷正、補氣不壅滯」 的治療思想,透過氣血雙調、寒溫並用,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傳統服藥法


青竹皮6分,甘草6分(炙),芎窮6分,黃芩6分,當歸(洗)6分,芍藥1兩,白朮1兩,人參1兩,桂心1兩。
上為散。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絞痛肺結核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多痰月經期間過長胎動不安

相同名稱方劑


竹皮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五。 組成:青竹刮取茹雞子大2枚,亂發雞子大2枚。 主治:爲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及胸中痛,不得氣息。

竹皮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二。 組成:青竹皮6分,甘草6分(炙),川芎6分,黃芩6分,當歸(洗)6分,芍藥1兩,白朮1兩,人參1兩,桂心1兩。 主治:血證。

竹皮湯, 出處:《肘後方》卷二。 組成:青竹茹2升。 主治:清心涼肝。主治:時病交接勞復,陰卵腫,或縮入腹,腹中絞痛或便絕。瘴氣,妊娠心痛,胎動不安,或婦人月水不斷。

竹皮湯,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竹皮(一方用竹葉)2兩,細辛2兩,甘草1兩,生薑1兩,通草1兩,人參1兩,茯苓1兩,麻黃1兩,桂心1兩,五味子1兩。 主治:噎,聲不出。

竹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組成:竹皮1兩,甘草(炙)1兩,人參3分,赤茯苓3分(去黑皮),麻黃3分(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桂3分(去粗皮),五味子3分,木通(銼)3分。 主治:喉中如有物噎塞,聲氣不出。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