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壁膏

白壁膏

BAI B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黴癘新書》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8%
脾經 14%
胃經 14%
肝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4%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壁膏中添加蜜蠟,主要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

  1. 潤膚護膚: 蜜蠟具有良好的滋潤和保護作用,能形成一層薄膜,鎖住皮膚水分,防止乾燥,並能促進皮膚細胞再生,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
  2. 抗菌消炎: 蜜蠟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有助於傷口癒合。

因此,白壁膏中加入蜜蠟,不僅能提升膏藥的潤膚效果,更能增強其抗菌消炎功效,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壁膏中添加豬油,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滑作用: 豬油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有效緩解皮膚乾燥、粗糙、龜裂等問題,幫助藥物成分更容易滲透至患處,發揮療效。
  2. 滋潤效果: 豬油富含脂肪酸,能滋潤肌膚,改善皮膚彈性,使皮膚保持濕潤,並減少炎症和瘙癢。

因此,豬油在白壁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幫助藥物發揮最佳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白壁膏中加入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滑作用: 麻油質地黏稠,具有良好的潤滑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順利地滲透肌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保濕作用: 麻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保濕效果,可以滋潤肌膚,防止藥物因乾燥而失效。

此外,麻油還有溫和的止癢和消炎作用,對於治療皮膚病也有幫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下疳」(性病潰瘍)、「便毒」(腹股溝淋巴結腫痛)、「一切潰瘍」、「痔疾」,其應用範圍集中於濕熱蘊結、腐肉潰爛之證。古代醫家取「膏劑」外敷之特性,以潤膚生肌、封固瘡面為主,兼能緩解疼痛。白壁膏命名強調「色如白壁」,推測其製成後質地潔白細膩,適合塗敷黏膜或表淺潰瘍,避免刺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油脂基質(柔潤防腐)

    • 白蠟、牛脂、野豬脂、家豬脂、椰子油、麻油:此類油脂混合可調節膏體硬度(如白蠟增稠),並形成保護膜,隔絕外邪。油脂在古代外科學中為常見溶媒,能緩解潰瘍乾燥疼痛,其中麻油具涼血解毒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解熱毒,殺蟲,生禿髮」。
    • 野豬脂與家豬脂並用,可能取其「走竄」與「潤守」之別,增強滲透力;椰子油(或片腦)則添清涼感,助緩灼熱。
  2. 粉錫(白堊)的關鍵作用

    • 粉錫即鉛粉(鹼式碳酸鉛),為古代外用收斂要藥,能「殺蟲斂瘡」(《神農本草經》),對濕瘡、潰瘍分泌過多者,可乾燥瘡面、抑制渗出。其微小顆粒混懸於油脂中,可能形成物理性吸附,促進瘡口癒合。
    • 需注意此成分為重金屬化合物,但古代外用視為解毒斂瘡之常法,與油脂同熬可降低直接刺激性。
  3. 組方邏輯推論

    • 全方以「油脂護瘡」為基礎,結合粉錫「燥濕收斂」,形成「潤燥並行」的配伍特點:油脂防止瘡面乾裂,粉錫控制濕腐,適合濕熱夾雜、久潰不斂之證。
    • 熱痛症狀可能因油脂基質的封閉作用緩解(如現代凡士林原理),而片腦(冰片)的替代選項更強化了清熱止痛效果,呼應「解熱止痛」之述。

【綜論】
此方體現古代瘡科「以油養瘡,以粉斂毒」的實用思維,透過物理性保護與化學性收斂(粉錫)協同,針對黏膜或皮膚潰瘍的濕爛階段。其功效側重於局部處理,而非內在病因調理,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簡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白蠟30錢, 牛脂30錢, 野豬脂30錢, 家豬脂30錢, 椰子油30錢, 粉錫30錢, 麻油1合(一方去椰子油加片腦10錢)。
解熱止痛。
上先以麻油入潔淨鍋內,慢火熬至八分,下黃蠟,將柳條篦攪片時,更挑少許,滴入水中,試軟硬得中乃住火,頃之,用細舊絹濾淨,卻上火,看似溶化之象,而入四種油脂,攪和,乃下鍋猶攪,候溫冷交,以白堊徐徐投入膏內,不住手攪之,看漸漸膏凝,其色如白壁,而後納貯瓷器聽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3.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淋巴腺炎

相同名稱方劑


白壁膏, 出處:《黴癧新書》。 組成:白蠟30錢,牛脂30錢,野豬脂30錢,家豬脂30錢,椰子油30錢,粉錫30錢,麻油1合(一方去椰子油加片腦10錢)。 主治:解熱止痛。主治:下疳,便毒,一切潰瘍,痔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