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膏中添加麻油,主要是利用其藥性和特性來達到治療目的。
- 藥性: 麻油性溫,具有潤燥、止痛等功效,能有效舒緩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和僵硬。
- 特性: 麻油具有極佳的滲透性,能深入肌膚,將藥物成分帶入病竈,加強療效。同時,麻油還具有黏性,能將藥物緊緊貼附在患處,延長藥效。
此外,麻油還具有滋潤功效,能改善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
「神效膏」方劑中使用藤黃,主要原因有二:
- 消炎止痛: 藤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外傷、燒傷、燙傷等引起的炎症反應和疼痛。其有效成分如藤黃素、藤黃酮等具有抗菌、抗炎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 活血化瘀: 藤黃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藤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的消散,減輕疼痛和腫脹。
因此,藤黃在「神效膏」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消炎止痛和活血化瘀的作用,是其成為有效膏藥的重要成分之一。
神效膏中加入蜜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藥效:蜜蠟具有封閉藥物成分、防止揮發的特性,可以有效地鎖住藥物的活性成分,延長藥效。同時,蜜蠟能促進藥物滲透,提高藥物吸收率,增強治療效果。
- 改善藥性:蜜蠟本身具有潤膚、消炎、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藥物可能帶來的刺激性,提升患者的用藥舒適度。此外,蜜蠟的黏性可以使藥膏更容易附著於患處,方便使用,並能保護患處免受外界刺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神效膏]主治「刀斧木石傷及湯火傷,竹木刺入肉,一切諸傷」,顯示其為外用膏劑,主要針對各類外傷,包括:
- 機械性創傷:如刀斧、木石等利器或鈍器造成的開放性傷口。
- 燙火傷:湯火傷屬熱毒損傷,易致局部腐爛腫痛。
- 異物刺入:竹木刺等殘留肌膚,易引發感染或膿腫。
此方強調「神效」,推測其可止血、止痛、解毒、生肌,並具拔刺排膿之能,符合古代對外傷「斂瘡生肌」的核心治療目標。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邏輯
虢丹(黃丹/鉛丹):
- 性味辛微寒,具解毒收斂、生肌止痛之效。
- 為傳統膏藥基質,與油脂熬煉後形成膏體,能黏附患處,形成保護層,防止外邪侵入。
- 鉛丹的拔毒作用可協助排出異物(如竹木刺)。
杏仁:
- 苦溫潤滑,富含油脂,能潤膚軟堅,協助攻散瘀血。
- 其油性成分可緩解膏藥乾燥,促進藥物滲透,並緩解燙火傷之熱痛。
黃連:
- 苦寒清熱,為解毒要藥,可直接抑制創面熱毒,防治感染。
- 現代研究證實其抗菌、抗炎作用,契合外傷防潰爛的需求。
清麻油:
- 甘涼潤膚,能調和諸藥,緩解灼痛,並作為溶劑提取有效成分。
- 與鉛丹共熬成膏,增強附著力與延展性。
東南柳枝:
- 柳枝性苦寒,清熱祛風,古代用於止痛消腫。
- 熬油後取其芳香揮發成分,可能具局部麻醉或促進血行效果。
熬製工藝原理
分步熬煉:
- 先以柳枝熬油,提其藥性;再過濾渣滓,避免刺激患處。
- 後下黃丹,使油丹化合為膏(「滴水成珠」為關鍵火候),確保膏體穩定性。
陰地退火毒:
- 古代認為高溫熬製後藥物燥烈,需靜置以減刺激性,符合現代緩釋藥效概念。
綜合治療機制
此方結合:
- 解毒抗菌(黃連、柳枝)、
- 收斂生肌(鉛丹)、
- 潤膚緩痛(麻油、杏仁),
形成「清熱解毒→防腐生肌→促進癒合」的連續作用,尤其適合濕熱蘊結型外傷(如化膿性創面)。異物刺入時,膏藥黏性可能吸附殘刺,輔以黃連消炎,避免繼發感染。
小結
[神效膏]的設計反映中醫外治「標本兼顧」思維,既急則治標(止血止痛),亦本於清熱解毒,防止瘡毒內陷。其組成與製法均針對外傷病理特點,體現古人對藥物物性與工藝的深刻掌握。
傳統服藥法
虢丹2兩,杏仁1兩(捶碎),黃連半兩(為末),清麻油半斤。
上用東南柳枝27條,各長5寸,先用油熬焦黑,用綿濾過,次下黃丹,再熬至滴水中成珠子,不散為度,傾入瓷器中,以盆覆陰地上,出火毒再宿。
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神效膏外用,不可內服。使用時應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膏, 出處:《回生集》卷上。 組成:真川白芥子2斤,穿山甲8兩。 主治:痞塊。
神效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四。 組成:虢丹2兩,杏仁1兩(捶碎),黃連半兩(爲末),清麻油半斤。 主治:一切惡瘡。
神效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 組成:不蛀皂角1挺(灰火中煨,去皮核),平胃散半貼。 主治:腳氣,膝腫痛,攣縮不可行。
神效膏, 出處:《綱目拾遺》卷七。 組成:真麻油1斤,藤黃8兩,白蠟8兩。 主治:止疼,止血,收口。主治:刀斧木石傷及湯火傷,竹木刺入肉,一切諸傷。
神效膏,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牛皮膠1兩(水溶作膏),芸薹子半兩,安息香半兩,附子半兩(生用,去皮臍),漢椒半兩(生用)。 主治:風走註疼痛,上下不定。
神效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當歸2兩,白芷1兩半,乳香3分(細研),松脂1兩,川芎1兩,白蘞1兩半,绯帛灰半兩(細研),亂發灰半兩(細研),甘草1兩半,黃丹10兩,木鱉子30枚(去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炙),木香1兩半,黃蠟2兩,麻油2斤。 主治:排膿生肌。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肌肉不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