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白膏

神效白膏

SHEN XIAO BA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心經 10%
腎經 10%
肺經 10%
胃經 10%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白膏中加入蜜蠟,主要原因如下:

  1. 黏合性強:蜜蠟具備良好的黏合性,能將藥材緊密結合,形成穩定且易於塗抹的膏狀藥物,方便藥物在患處停留,發揮藥效。
  2. 保護作用:蜜蠟具有一定的防水、防潮、抗菌作用,可形成保護膜,隔絕外界刺激,防止藥物揮發,延長藥效,促進傷口癒合。

「神效白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1. 滋潤皮膚,促進癒合: 麻油具有良好的滋潤效果,可以有效地改善皮膚乾燥、粗糙等問題,同時也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麻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外傷、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麻油在「神效白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有助於提升膏藥的療效。

神效白膏中包含當歸,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白膏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而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有助於消炎止痛,促進病竈修復,加速病程康復。

二、潤燥生肌:當歸性溫,具有潤燥生肌之效,可滋養皮膚,改善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白膏常用於治療皮膚乾燥、脫屑等問題,當歸的滋潤效果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白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湯潑火燒瘡,症見皮膚灼傷後疼痛劇烈,瘭漿(水皰)形成,熱毒壅盛,焮赤腫痛,甚則化膿。古代醫家視其為外治良方,能斂瘡生肌、拔毒止痛,適用於燙火傷初期至化膿階段。

組成與藥理邏輯

  1. 白蠟(或黃蠟)

    • 性味:甘、淡,微溫。
    • 功用:具收斂、生肌之效,能形成保護膜防止傷口感染,同時潤澤創面,促進癒合。《本草綱目》載其「續絕傷金瘡」,為瘡瘍外用常用基質。
  2. 麻油

    • 性味:甘、涼。
    • 功用:清熱解毒、潤膚止痛,可緩解灼熱疼痛。其涼潤之性中和白蠟溫性,避免過燥;且能作為溶劑,助當歸有效成分釋出。
  3. 當歸(生銼)

    • 性味:甘、辛,溫。
    • 功用:活血止痛、祛瘀生新。生用偏於散瘀,銼碎後煎煮,使有效成分(如揮發油、阿魏酸)溶於油中,加強局部血行,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配伍原理與治療機轉

  • 製備工藝
    先以麻油煎當歸至焦黑,意在萃取當歸脂溶性成分(如藁本內酯),強化活血止痛效果;後入蠟成膏,冷却後形成半固體敷料,黏附創面,隔絕外界刺激。
  • 協同作用
    • 麻油+白蠟:潤澤與收斂並行,防止傷口乾裂與滲液過多。
    • 當歸+麻油:活血與清熱同施,解決熱毒壅滯與血瘀疼痛。
  • 中醫理論
    熱毒灼傷肌膚,氣血壅滯則痛,腐肉成膿則潰。此方以油蠟「從外引內」,拔毒外出;當歸「從內托外」,調和氣血,契合「煨膿長肉」之瘍科思路。

現代潛在應用推測

此方結構類似現代「油蠟基質軟膏」,可能具以下機制:

  • 物理保護:蠟質覆蓋減少水分蒸發,維持濕性癒合環境。
  • 消炎鎮痛:當歸揮發油抑制局部發炎反應,麻油中的脂肪酸(如亞麻酸)可能有助減輕紅腫。
  • 抑菌防腐:當歸煎焦後產物(如焦油酸)或具輕度抑菌作用,防止感染。

文獻異同考證

本方在《局方》稱**「神效當歸膏」**,並以黃蠟代白蠟,可能因黃蠟(蜂蠟)更易得,且性溫加強保護;而《普濟方》簡名「白膏」,突顯基質色澤。差異不影響主效,然黃蠟黏性較強,或更適合深部潰瘍。

總結

此方以簡潔配伍直指燙火傷核心病機—熱、痛、腐、膿,透過油蠟潤護與當歸活血,達到**「毒去、新生、痛止」**之效,體現中醫外治法「以滑養竅」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蠟1兩,麻油4兩,當歸1兩(半)(生銼)。
斂瘡口,生肌肉,拔熱毒,止疼痛。
上藥先將油煎當歸令焦黑,濾去滓,次入蠟候消,相次急攪之,放冷入瓷盒中收。
每使時,以故帛子塗貼。
神效當歸育(《局方》卷八吳直閣增諸家名方)、當歸膏(《醫統》卷七十九)。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白膏」。方中白蠟,《局方》作「黃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神效白膏外用,不可內服。使用時應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白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白蠟1兩,麻油4兩,當歸1兩(半)(生銼)。 主治:斂瘡口,生肌肉,拔熱毒,止疼痛。主治:湯潑火燒瘡,疼痛甚者。湯火傷,初起瘭漿,熱毒侵展,焮赤疼痛,毒氣壅盛,腐化成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