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傷秘旨
《救傷秘旨》是清代傷科醫家趙廷海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共一卷,並附有《救傷秘旨續刻》一卷,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刊刻問世。這部書的出現,被視為中國傷科學術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尤其在處理因武術、跌仆等原因造成的損傷方面,提供了系統性的辨證治療理論與豐富的實踐經驗。
從兩篇序文——管頌聲的「管序」與黃鐎的「黃序」——中,可深入了解此書的成書背景、作者的動機以及刊刻的意義。管序開篇即指出,跌打損傷的方藥自古以來多為技擊家視為「秘」,少有公開流傳,然而意外傷害是常有的事,一旦發生若不得其法,則「命懸呼吸」。作者趙廷海,字蘭亭,薄遊吳楚,廣泛收集這些「良方」,並無私心,意在濟世。管頌聲受託負責此書的開雕刊布,並將另一本高郵孫氏的《跌損方》一同梓行,目的是「以廣其傳」,讓這些實用的傷科知識能夠普及,以收「救傷之實效」。
黃序則從儒家「身體髮膚,不敢毀傷」的常理談起,進而聯繫到軍事與民間鬥毆等情境下,損傷在所難免,此時醫術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關係到個人的生死,乃至國家的興衰與鄉鄰的和睦。黃序讚揚趙蘭亭是「慈祥人也」,不僅曾遠赴武昌學習西洋種痘法並回鄉推廣以防兒痘早夭,更廣集醫方隨宜施治。特別是對於跌打傷者因良方不傳而多致死亡的現狀深感悲憫。黃序揭示了趙廷海得以匯集這些秘方的原因:他「少好勇,薄遊四方,遇技擊之良者,必止而請教焉」,憑藉其武術背景和好學精神,獲得了技擊界秘傳的詳細方藥與技巧,「匯抄成帙,藏之縹緗」,並且常常「不受酬謝,而起人折傷」。黃鐎閱覽趙氏手稿後,認為這些方劑「皆世所不傳,而誠可以救傷者也」,遂將其命名為《救傷秘旨》,並由管頌聲出資刊布,「以播諸遐方」。兩篇序文共同勾勒出《救傷秘旨》是一部結合了醫者仁心與武術實踐的著作,其出版是打破傳統秘傳壁壘、推廣實用醫術的積極行動。
書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如書中基本介紹及內容摘要所述:一為因拳腳所致損傷及骨折的辨證、整復手法和治療驗方;二為因武術「點穴」所受損傷的治療法。雖然提供的內文節選並未詳盡展示所有的整復手法和全部的點穴傷治療,但從總論和部分具體論述中,已可見其獨特之處與學術價值。
總論部分可視為傷科治療的基礎理論鋪墊。趙廷海將跌打損傷置於中醫整體觀念下進行論述,而非單純的技術操作。他首先闡述了「六脈綱領」及多種脈象的意義,甚至包括判斷危候的「死脈」,提示醫者需要通過脈象來判斷損傷的輕重與預後。接著,他引用了中醫的人體結構理論,如「四海」、「五餘」、「五臟之竅」,並特別列出「五臟絕症」,這些都是判斷患者整體狀態、尤其是生命體徵的重要依據。例如,他強調頭額前屬心經、主血,損傷後最怕見風發腫,預後兇險,這便結合了臟腑、經絡、氣血與外邪(風)的理論來認識創傷。總論中也提出了治療的基本原則,例如針對皮膚是否破損決定藥物煎煮方式(水煎或酒煎),以及強調加入「童便」以「活瘀血」,這反映了當時特定的治療經驗和對瘀血病機的認識。十二時氣血流注歌的引入,雖然未在節選中直接與具體傷情相聯繫,但也提示了在治療中可能需要考慮氣血運行的時間規律。
在具體方藥方面,《救傷秘旨》提供了多個核心驗方,這是本書實用價值的重要體現。書中列出了「發散方」作為初治外傷的常用方,旨在疏散外邪、活血行氣。而「十三味總方」和「十四味加減方」則是針對跌打損傷更全面的基礎方,包含了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舒筋壯骨等常用藥物,並針對不同部位(上中下部)或有無大便不通等症狀提出加減法。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書中收錄了多個以「奪命」或「紫金」等命名的強效急救方,如「七釐散」、「飛龍奪命丹」、「地鱉紫金丹」。這些方劑的成分複雜而猛烈,多包含動物藥(地鱉蟲、土狗、猴骨)、礦物藥(硼砂、自然銅、硃砂)、活血破瘀藥(血竭、三稜、莪朮、五靈脂、蘇木、桃仁、赤芍、蒲黃)以及理氣、止痛、續斷、祛風等藥物。從藥物組成和名稱即可推斷其主要用於治療嚴重跌打損傷、氣血瘀滯、甚至危及生命的狀況,旨在迅速活血破瘀、行氣止痛、開竅醒神。「七釐散」更是傷科的著名方劑,書中描述其對「瘀血攻心」有回蘇之效,並詳細列出不同傷勢程度的用藥劑量,可單獨服用或加入總方煎服。這些方劑體現了當時中醫傷科在處理重症、急症時所採取的剛猛策略。
《救傷秘旨》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對武術「點穴」所致損傷的論述與治療。書中指出人身一百零八穴中,有三十六個是致命大穴,需要特別注意。節選中提供了頭額前、眉心穴、兩太陽等幾個要害穴位受傷後的典型症狀、判斷預後(如何時會死、哪些情況不死)以及具體的治療方藥。這些治療多是在上述總方的基礎上,根據受傷穴位的特性和具體症狀(如是否見風、是否出血、是否腫脹)加入相應的藥物。例如,頭額前屬心經怕風,損傷後治療便需加入羌活、川芎、防風等祛風藥。眉心穴受傷後頭大如斗的描寫,生動而觸目驚心。兩太陽穴受傷的論述中,提到「其血凝成膿者,不死」,這是在特定情況下化解瘀血的一種表現,為判斷預後提供了經驗。這部分內容結合了武術的實際擊打部位與中醫的經絡穴位理論,是當時傷科對特殊類型傷害的深入研究,對於後世理解點穴術的機理和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儘管提供的內容摘要中提到點穴傷的治療法有「點穴、跌仆、扭傷」三種,這似乎與傷勢病因混淆,但從節選的具體論述來看,實際治療方法是通過方藥、結合辨證施治來進行的。
綜觀全書(根據提供的介紹與節選),《救傷秘旨》是一部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的傷科專著。它不僅記錄了清代中葉成熟的跌打損傷治療經驗,包括了從基礎理論(脈診、臟腑、絕症)到具體應用(通用方、急救方)的全套體系。更難得的是,它深入探討了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武術相關損傷,特別是點穴傷的辨證與治療,填補了傳統醫書中對此類特殊傷害論述不足的空白。趙廷海結合自身武術背景和廣泛的醫學遊歷,將這些原本秘不外傳的技藝公之於世,極大地促進了傷科學的發展與普及。雖然書中提到的部分診斷標準(如按日計算死期)和藥物配伍(如童便、部分動物礦物藥)带有時代的印記和特定的經驗色彩,但其辨證論治的思路、豐富的方藥資料以及對特殊傷害機制的探索,都顯示了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這部書無愧於其「秘旨」之名,它不僅是一部醫書,更是武術與醫學交融互鑒的珍貴載體,為後世中醫傷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今仍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