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寒水膏方劑中含有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寒水石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收斂止血: 寒水石還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血熱妄行等症,可以起到止血作用。
因此,寒水膏中加入寒水石,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寒水膏方劑中含有石膏,主要源於石膏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涼血止血的功效。寒水膏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吐血、衄血、熱毒瘡瘍等病症。石膏在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此外,石膏還有利於清熱瀉火,改善熱病患者的口渴、煩躁等症狀,並能緩解咽喉腫痛。其涼血止血的作用則有助於止血,緩解吐血、衄血等症狀。
寒水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麻油性溫,可與寒涼藥性中和,避免藥效過於寒涼,減輕對人體的刺激。同時,麻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改善口感:麻油具有獨特的香氣,可以掩蓋其他中藥材的苦味,提高藥物的口感,方便患者服用,提升服藥體驗。
寒水膏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稠劑,提高藥物黏性:蜂蠟具備良好的黏稠性,加入方劑中能使藥物形成膏狀,方便塗抹於患處,提高藥效的局部作用。同時,蜂蠟也能延緩藥物揮發,延長藥效。
- 保護皮膚,促進癒合:蜂蠟本身具有滋潤、保護皮膚的作用,能形成一層薄膜,隔絕外界刺激,防止藥物刺激皮膚。同時,蜂蠟也能促進創口癒合,減少感染風險。
寒水膏中包含鉛丹,是古代醫學對金屬毒性理解不足的產物。鉛丹,又稱鉛粉,具有燥濕、止痛、生肌等功效,但其毒性極強,長期使用會累積在體內,造成鉛中毒,損害神經系統、腎臟等器官。
古人將鉛丹加入寒水膏,主要是為了其燥濕止痛的效果,以治療濕疹、瘡瘍等疾病。然而,當時醫學尚未發展出精確的藥物分析和毒理學研究,因此未意識到鉛丹的長期危害。如今,寒水膏已不再使用鉛丹,而是以其他安全有效的藥材代替,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寒水膏之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寒水膏主治「發背」,即背部之癰疽瘡瘍,屬陽證熱毒。其效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背瘡紅腫熱痛者,不論已潰未潰,貼之可覺涼如冰,緩解熱毒熾盛之證。
組成與藥理邏輯
寒水石(軟石膏)
- 性寒味辛鹹,主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尤善除陽明經熱毒。經月光曝露(取月華陰涼之性),增強其清涼鎮靜之效。
- 生用不經火煅,保留其寒涼之性,外用直接降局部火毒。
清麻油、黃蠟、黃丹
- 清麻油潤燥解毒,為膏劑基質,助藥性滲透。
- 黃蠟固形收斂,生肌護瘡。
- 黃丹(鉛丹)解毒生肌,與油蠟合煉成膏,使藥性黏附持久。
楓香(白膠香)
- 活血止痛、解毒生肌,與寒水石寒溫相配,既清熱又不致血滯,助瘡毒消散。
治療原理
- 清熱為主:寒水石直折熱毒,配楓香疏透,使邪有出路。
- 成膏形式:油蠟丹合煉,使藥效緩釋,貼敷後持續降溫消腫,尤其適合陽證瘡瘍之局部灼熱。
- 月華陰性:古代取月光露製,強化物性寒涼,暗合「熱者寒之」之理。
綜合推論
此方以寒水石為君,側重外治清熱,佐以活血收斂之品,構成「清—透—斂」三位一體之力,對熱毒壅滯之背瘡能迅速緩解紅腫熱痛,符合「陽證變熱」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2兩(為末,謂之軟石膏,明者,擇明月盈夜,埋地中露天3日夜,薄土蓋,捐其月華,取出不見火,研),清麻油1兩,黃蠟1兩,黃丹1兩,楓香2兩。上依前法,熬成稀膏,提起藥銚,候無煙,下寒水石末,急調勻,又露月下三夜,日間收起。
若陽症變熱背瘡,用之立效,不同破與不破,貼如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寒水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七七引《經驗良方》。 組成:寒水石2兩(爲末,謂之軟石膏,明者,擇明月盈夜,埋地中露天3日夜,薄土蓋,捐其月華,取出不見火,研),清麻油1兩,黃蠟1兩,黃丹1兩,楓香2兩。 主治: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