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主要用於清熱解毒、燥濕止痛、消腫散結等方面。它可以被用來治療熱毒、瘡疹、痈腫、痢疾等疾病,也可以用於外傷、跌打損傷等治療。
《金匱》風引湯,《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餘之邪熱也。如無真者,戎鹽、玄精石皆可代用,總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醫學入門》:治小兒丹毒,燒為末,醋調敷之。
2. 利水消腫
寒水石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寒水石能夠促進人體的尿液排泄,減少水腫和浮腫,從而達到消腫的作用。
寒水石具有瀉濕的作用,能夠消除體內的濕氣,從而達到消腫的效果。
寒水石常用於治療腫痛、浮腫、尿路感染等病症。不過,由於寒水石具有寒涼的性質,脾胃虛寒、肺腎陽虛者不宜使用。
- 《名醫別錄》:「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口渴,水腫,小腹痛。 」
3. 清熱瀉火
寒水石能夠清熱降火;利竅;消腫。主時行熱病;壯熱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閉;口舌生瘡;癰疽;丹毒;燙傷
寒水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瀉火降溫,從而達到清熱瀉火的效果。
寒水石常用於治療口渴、喉嚨痛、牙痛、疱疹等熱證病症。
寒水石清熱瀉火的功效,與石膏相類似,故常與石膏配伍,用於壯熱煩渴的癥候。如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苔黃等症,可與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銀花、通草等同用。此外,本品可外用於風熱火眼及水火燙傷。
治五臟六腑積熱,天行時氣疫熱,以致煩滿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錢,甘草二錢。研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服。(《方脈正宗》)
- 《本草綱目》:「凝水石其氣大寒,其味辛鹹,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用者詳之。 」
- 《本經逢原》:「《本經逢原》 ;寒水石,治心腎積熱之上藥,《本經腹中積聚,鹹能軟堅也;身熱皮中如火燒,鹹能降火也。匱》風引湯,《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餘之邪熱也、如無者,戎鹽、玄精石皆可代用,總取鹹寒降洩之用耳。 」
- 《本草求原》:「治心腎實熱。」
- 《神農本草經》:「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
寒水石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寒水石是一種具有抗發炎功效的中藥材。研究表明,寒水石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炎症反應的作用,能夠減輕細胞損傷引起的炎症反應,從而發揮抗發炎作用。
寒水石的抗發炎作用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
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寒水石中的成分能夠抑制白細胞、巨噬細胞等細胞釋放炎症介質,如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IL-1、IL-6等),從而減少炎症反應。
-
抑制炎症反應相關基因的表達:寒水石中的成分能夠抑制細胞內炎症相關基因的表達,如NF-κB等,從而降低炎症反應。
-
清熱解毒作用:寒水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從而減輕發炎症狀。
總之,寒水石具有抗發炎作用,對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牙齒炎症、口腔潰瘍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寒水石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脾胃虛寒者忌服。
- 《本草經集注》:畏地榆。
- 《本草經疏》:凡陰虛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熱骨蒸,並脾胃作洩者不宜服。
- 《本草求真》:虛人熱浮,切忌。
- 孕婦禁用:寒水石具有收斂作用,容易影響胎兒正常發育。
- 內傷體虛者慎用:寒水石具有收斂作用,如果體質虛弱的人使用過多,容易傷及正常組織。
- 燙傷患者禁用:寒水石在濕敷時,可以使表皮收縮,有止血收斂的作用,但對於燙傷的皮膚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 大量使用會中毒:寒水石屬於有毒中藥,如果使用過量或長期使用,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害,甚至可能中毒。食物禁忌:在服用寒水石的同時,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如生冷水果、生魚片等,以免影響藥效。
寒水石相關的方劑
寒水石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