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錠子方劑中包含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利濕的功效。白錠子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寒水石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 利水消腫: 寒水石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白錠子中可能包含其他利水滲濕的藥材,寒水石可以協同作用,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緩解體內溼熱。
綜上所述,寒水石在白錠子方劑中發揮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白錠子方劑中加入人中白,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人中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反應,對於白錠子所針對的熱毒蘊結所致的病症,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 人中白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對於白錠子所針對的瘀血阻滯所致的病症,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人中白在白錠子方劑中起到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錠子方劑分析
傳統功效主治
白錠子為外科常用方,主治各類熱毒壅滯、氣血瘀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其適用範圍廣泛,包括:
- 初起諸毒:如癰疽、疔瘡初發,局部紅腫熱痛未潰者。
- 流注、痰包:氣血不暢、痰濕凝結所致的皮下結塊或化膿性病變。
- 耳痔、耳挺:耳道內贅生物(如息肉或腫瘤樣增生),多因濕熱瘀阻所致。
此方以外用為主,透過清熱解毒、腐蝕瘡毒、拔膿生肌,達到消腫定痛之效。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白降丹(白靈藥)
- 主成分為氯化汞(Hg₂Cl₂),具強力腐蝕消腫之效,可快速化腐排膿,適用於頑固性瘡瘍。
- 其性烈,能直接蝕去壞死組織,但需慎用,避免健康肌膚受損。
銀黝
- 為銀礦石加工物(可能含硫化銀),傳統認為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輔助白降丹增強拔毒之力。
寒水石
- 性寒涼,清熱瀉火,緩解白降丹之燥烈,並抑制局部熱毒熾盛現象(如紅腫灼熱)。
人中白
- 為人尿沉澱物,鹹寒降火,能涼血散瘀,輔助消腫,尤擅治口腔、耳部熱毒上炎之症。
白及糊為錠
- 白及黏膩,可黏合藥粉成形,同時具收斂生肌之效,緩解腐蝕藥對周邊組織的刺激。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轉
- 攻毒為核心:白降丹為主力,直接腐蝕瘡毒;銀黝協同拔毒,增強藥力。
- 清熱制衡:寒水石、人中白清熱瀉火,制約白降丹燥熱之性,避免過度損傷周邊組織。
- 外用定位:全方製為錠劑,以陳醋調敷(醋能軟堅散結),使藥力緩釋於患處,集中發揮拔毒消腫之效。
- 適應症關鍵:適用於「實熱毒盛」之證,若瘡瘍已潰或氣血虛弱,則不宜單用此方。
此方體現中醫外科「以毒攻毒」與「清熱護正」並行的思路,通過藥物間的剛柔制約,達到局部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白降丹(即白靈藥)4錢, 銀黝2錢, 寒水石2錢, 人中白2錢。
消毒。
上為細末,以白及面打糊為錠,大小由人,不可入口。
每用以陳醋研敷患處,如乾再上,自能消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錠子, 出處:《金鑑》卷六十二。 組成:白降丹(即白靈藥)4錢,銀黝2錢,寒水石2錢,人中白2錢。 主治:消毒。主治:初起諸毒,癰疽,疔腫,流註,痰包,惡毒,耳痔,耳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