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中丸
XIANG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梅氏驗方新編》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三焦經 100%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中丸中加入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止痛功效:人中白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之效。其辛辣之性可疏通經絡,止痛作用明顯,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增強整體止痛效果。
- 輔助化瘀止血:人中白亦具有一定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輔助方中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有助於治療各種瘀血疼痛之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中丸(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鼓脹發腫」,即中醫所稱之「鼓脹」,屬水腫病證之一,臨床以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特徵。此證多因氣滯、血瘀、水濕停聚所致,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陳香櫞(去瓤)
- 性味歸經:辛、苦、酸,溫;歸肝、脾、肺經。
- 傳統功效:理氣疏肝、和中化痰。香櫞氣芳香,能疏解肝鬱氣滯,調暢中焦脾胃氣機。鼓脹病機常與肝氣鬱結、脾胃升降失常有關,香櫞可助氣行則水行,改善脹滿。
- 現代推論:其揮發油成分可能促進消化液分泌,緩解胃腸脹氣。
真人中白(人尿沉積物)
- 性味歸經:鹹,寒;歸肺、肝、膀胱經。
- 傳統功效:清熱降火、化瘀止血、利水消腫。古人用於瘀熱內結、水腫等證,其鹹寒之性可軟堅散結,助消腹部積水。
- 現代推論:含礦物質及尿素類成分,或有利尿及調節電解質作用。
豬苓、澤瀉煎湯送服
- 豬苓、澤瀉均為利水滲濕要藥,能導水濕從小便而出,增強全方消腫之效。
- 以利水藥送服,形成「標本兼治」之勢:香櫞、人中白調理病本(氣滯、瘀熱),豬苓、澤瀉治標(急祛水濕)。
三、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鼓脹」核心病機「氣滯水停」,設計如下:
- 行氣開鬱:香櫞疏肝理氣,恢復氣機暢通,從源頭減少水濕停聚。
- 化瘀利水:人中白清熱化瘀,配合香櫞氣行則血行,破除瘀滯。
- 引邪外出:豬苓、澤瀉使濕邪從小便下泄,直接緩解脹滿。
- 忌鹽三月:古代認為鹽味鹹入腎,易助水濕留滯,故禁鹽以控水腫復發。
四、異名考證
原書劑型為散劑(「上為末」),故當以「香中散」為準,可能因後世傳抄誤記為「丸」劑。
此方體現古人「氣水同治」思路,結合行氣、化瘀、利水三法,契合鼓脹複雜病機,然臨證需辨寒熱虛實加減運用。
傳統服藥法
陳香櫞(去瓤)4兩,真人中白3兩。
上為末。
每服2錢,用豬苓、澤瀉煎湯,空心送下。
忌鹽三月。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香中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腹部腫大腹部腫大但軀體四肢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香中丸,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二。 組成:陳香橼(去瓤)4兩,真人中白3兩。 主治:鼓脹發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