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散

青白散

QING BA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三焦經 100%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白散中加入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人中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輔助青白散中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2. 引藥下行:人中白入肺經,能引導藥力下行至肺部,配合青白散中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除肺熱,達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效果。

因此,人中白在青白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可以提升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火及童子病」,屬中醫痰證與虛勞範疇。「痰火」指痰濁鬱久化熱,上擾肺竅或蒙蔽心神,常見咳嗽痰黃、煩躁胸悶;「童子病」多為小兒虛損癆病,可能伴見羸瘦、潮熱、痰涎壅盛等。方名「青白」或喻其清熱(青)與溫散(白)並用之性,契合痰火寒熱錯雜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配伍:石膏配伍乾薑、烏頭

  • 石膏(半斤):辛甘大寒,清泄肺胃實火,為治痰火要藥。煅後研末,減其寒性而增收斂之效,兼能吸附痰涎。
  • 乾薑(炮)、烏頭、草烏頭:三味辛熱,溫通經絡、散寒化痰。與石膏同製(先燒赤石膏,再合藥燜煅),形成「寒熱互制」之法:石膏之寒緩解烏頭燥烈,熱藥之性防石膏涼遏。此配伍尤宜痰火兼寒凝或陽虛者。

2. 輔助藥群協同作用

  • 麻黃:宣肺開鬱,助痰濕從表而解,與烏頭共增溫散之力。
  • 藿香:芳香化濕,醒脾暢中,化解痰濕生成之源。
  • 皂莢灰:祛痰開竅,其灰質輕,善消頑痰膠結。
  • 自然銅(醋淬):散瘀通絡,針對痰瘀互結之癥,如痃氣積塊。

3. 劑型與服法深意

  • 散劑:利於迅速吸收,直達病所,適用痰火膠結難化之證。
  • 溫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通行經絡,強化溫散化痰之效;若痃氣傷寒(外感夾痰結),改艾茶煎湯,取其溫通散寒、化痰解表。

推論潛在功效與原理

此方以「清熱化痰為主,溫通散結為輔」,體現「去性存用」的製藥智慧:

  1. 清熱化痰:石膏為君,配伍皂莢灰、藿香,針對痰火膠結之咳嗽、胸悶。
  2. 溫陽通絡:烏頭、乾薑、麻黃協同,破解寒痰凝滯或痰阻經絡所致疼痛、痃癖。
  3. 標本兼治:既祛痰火之標(石膏、皂莢),又顧護陽氣之本(乾薑、烏頭),防寒涼傷正,契合童子病虛中夾實之病機。

總體而言,此方寒熱並調、升降相因,專治痰火壅盛而兼寒象或久病痰瘀交阻之證,亦反映古代醫家對複雜病機的立體調控思維。

傳統服藥法


石膏半斤(為末),乾薑(炮)1兩,烏頭(椎碎)1兩,草烏頭(椎碎)1兩(以上四味,先用鐵器盛石膏,燒通赤,次入三味,用碗合定不透氣,候冷,同眾藥搗研),麻黃(去根節)1兩,藿香(去梗)1兩,皂莢灰半兩,自然銅(燒通赤,醋淬7遍)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1錢匕,空心、食前溫酒調下。如痃氣傷寒,艾茶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白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二。 組成:人中白(在露天者,不拘多少,炭火煅過)。 主治:痰火及童子癆。

青白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九。 組成:青鹽2兩,白鹽4兩,川椒4兩(煎汁)。 主治:固齒。主治:一切牙痛。

青白散, 出處:《外科百效》卷二。 組成:膽礬1錢,白礬(生研)1錢,青黛1錢,冰片1錢。 主治:鬭底風,咽喉下生紅黃瘡。

青白散,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末370g,冰片3g。 主治:收濕止癢,消炎退腫。主治:濕疹,過敏性皮炎。

青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組成:石膏半斤(爲末),乾薑(炮)1兩,烏頭(椎碎)1兩,草烏頭(椎碎)1兩(以上4味,先用鐵器盛石膏,燒通赤,次入3味,用碗合定不透氣,候冷,同眾藥搗研),麻黃(去根節)1兩,藿香(去梗)1兩,皂莢灰半兩,自然銅(燒通赤,醋淬7遍)半兩。 主治:陰盛傷寒,身體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