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一滴金丸」方劑中加入「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人中白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人中白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活血化瘀、散瘀止痛:人中白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的作用,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在「一滴金丸」中,人中白可以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因此,「一滴金丸」中加入「人中白」,旨在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一滴金丸」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通經活絡: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滯、血脈瘀阻所致的各種疾病,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一滴金丸」方劑中往往配伍其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藥物,而地龍可以與這些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一滴金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一滴金丸」主治「首風及偏正頭疼」,首風為頭面受風邪侵襲所致,症狀多見頭痛發作急、遇風加重;偏正頭疼則包含單側或全頭疼痛,多與風、寒、濕邪上擾,或氣血瘀滯相關。此方以「搐鼻」外用,直接作用于鼻竅,通過鼻腔黏膜吸收,快速疏通頭面經絡,宣散風邪。
二、組成藥物及配伍邏輯
人中白(1兩)
- 性味功效:鹹寒,歸肺、肝、膀胱經,傳統用於清熱降火、散瘀止血。
- 治療頭痛邏輯:
- 寒能清熱,針對風熱或肝火上炎之頭痛。
- 鹹軟散結,助解頭部氣血鬱滯,緩解脹痛。
- 古人認為「白」屬金,入肺,肺開竅於鼻,通過鼻用可引藥上行。
地龍(炒,1兩)
- 性味功效:鹹寒,歸肝、脾、膀胱經,擅長清熱定驚、通絡活絡。
- 治療頭痛邏輯:
- 地龍蠕動善行,能通經絡瘀堵,改善頭部氣血循環。
- 炒後減其寒性,兼緩和藥性,避免過於峻烈。
羊膽汁
- 性味功效:苦寒,歸肝、膽經,清熱解毒、明目。
- 配伍意義:
- 膽汁為液體媒介,助溶解藥物成丸,且苦寒之性協同人中白、地龍清熱。
- 膽汁具透竅之性,能引藥深入鼻竅黏膜。
三、方劑作用原理
外治法優勢:
- 鼻為「清竅」,與頭部經絡相連(如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藥物通過鼻黏膜吸收,直接刺激局部神經與血管,產生通竅、散邪、止痛效果。
- 「搐鼻」法避開口服消化之耗散,藥效更速,符合「首風」急症需求。
藥物協同作用:
- 清熱通絡:人中白清降火邪,地龍疏通經絡,共解風熱或瘀滯頭痛。
- 引藥上行:羊膽汁與人中白鹹寒質重,配合新汲水(清凉水性),助藥性直達頭面。
- 散結止痛:地龍走竄、人中白散瘀,針對頭痛兼見脹刺感者尤宜。
四、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適合「風熱上攻」或「經絡瘀滯」型頭痛:
- 風熱證:頭痛劇烈、面紅目赤、遇熱加重。
- 瘀滯證:頭痛如錐刺、位置固定、久痛不癒。
因藥性偏寒,對風寒或氣虛頭痛(畏寒喜暖、綿綿作痛)恐非所宜。
總結
「一滴金丸」以清熱通絡為核心,結合外治醒竅之法,體現中醫「上病下取,外治內效」的思維,對風熱瘀阻頭痛有獨特療效。其組方簡練,直中病機,展現古人用藥精準與外用劑型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人中白1兩,地龍(炒)1兩。上為細末,入羊膽汁為丸,如芥子大。
每用1丸,新汲水一滴化開,點在兩鼻竅中搐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滴金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人中白1兩,地龍(炒)1兩。 主治:首風及偏正頭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