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蘇散

ZAI S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膀胱經 33%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3

方劑組成解釋

再蘇散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化瘀止痛: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化瘀止痛的功效。再蘇散主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地龍可幫助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痺痛,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2.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地龍還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再蘇散中加入地龍,可輔助清熱解毒,消散風熱邪毒,緩解咽喉腫痛、口舌乾燥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再蘇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再蘇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瘡子變黑,毒氣入裏的危急情況。症狀表現為小兒原本的瘡疹顏色轉為黑色,這表示毒邪已經侵入體內,病情危急。

治療原理

再蘇散由白礬地龍兩味藥組成,以下分析其治療原理:

  • 白礬(熬令汁枯): 白礬具有燥濕化痰、解毒殺蟲、收斂止血的功效。經過熬製後,其燥濕解毒之力更強。在此方中,白礬主要發揮解毒作用,清除體內的毒邪。
  • 地龍(去土炒): 地龍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在此方中,地龍主要發揮清熱通絡、引毒外泄的作用。地龍性寒,可以清解內蘊的熱毒;其走竄之性,可以疏通經絡,將毒邪引出體外。

再蘇散的用法也值得注意:

  • 豶豬尾上血: 豶豬指的是閹割過的公豬,取其尾上血,可能是取其活血通絡之意,協助地龍引毒外出。
  • 新汲水: 新鮮的井水,性寒涼,可以輔助清熱解毒。

綜合來看,再蘇散的治療原理是通過白礬的解毒燥濕,配合地龍的清熱通絡,再借助豶豬尾上血的活血之性,以及新汲水的寒涼之性,將體內的毒邪清除並引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療小兒瘡疹黑陷、毒氣入裏的目的。

其他方劑的佐證

《聖濟總錄》中還記載了治療小兒瘡疹變黑的其他方劑,可以作為再蘇散治療原理的佐證:

  • 神驗散: 由鯪鯉甲、地龍、紫草組成,其中鯪鯉甲活血通絡、軟堅散結,紫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與地龍合用,增強了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
  • 沖和散: 由白藥子、甘草、雄黃組成,其中白藥子清熱解毒,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雄黃解毒殺蟲,三藥合用,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 南朱散: 由赤豆、槐花、麝香組成,其中赤豆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槐花涼血止血、清肝瀉火,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經,三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
  • 解熱丸: 由甘草、鐵粉、青黛組成,其中鐵粉重鎮安神,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與甘草合用,具有清熱解毒、安神的作用。

這些方劑雖然組成不同,但都體現了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治療原則,與再蘇散的治療原理相符。

《醫學正傳》中的論述

《醫學正傳》中提到「一證,毒氣入里黑陷,宜豬尾膏神驗。再蘇散,治痘瘡觸犯毒氣入內。」進一步印證了再蘇散治療毒氣入裏的功效,並將其應用範圍擴展到痘瘡。

綜上所述,再蘇散是一個針對小兒瘡疹黑陷、毒氣入裏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是通過白礬的解毒燥濕和地龍的清熱通絡,將體內毒邪清除並引出體外。

傳統服藥法


白研(熬令汁枯)1分,地龍(去土,炒)1分。
上為細散。
每服半錢匕,用豬尾上血1橡鬥多,同新水少許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再蘇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白研(熬令汁枯)1分,地龍(去土,炒)1分。 主治:小兒觸著瘡子,毒氣入裏,瘡變黑色,須臾不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