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玉散子方劑中包含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寒水石性寒,味甘、辛,入心、肺、胃經。其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玉散子方劑中,若存在熱毒或火毒所致的症狀,寒水石可發揮其清熱解毒作用,緩解病症。
-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 寒水石還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燒燙傷、皮膚潰爛等症。玉散子方劑若涉及外傷或皮膚問題,寒水石的收斂止血、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病患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玉散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小兒隻吐不瀉,腹中疼」,意指小兒出現嘔吐但無腹瀉,伴隨腹部疼痛的症狀。此類證候多因中焦寒凝、氣機壅滯,或飲食不節、脾胃受寒所致,導致胃氣上逆而吐、寒凝氣滯而痛。
二、組成與藥性分析
本方僅單用「爛寒水石灰」一味,其炮製與用法如下:
- 爛寒水石灰:
- 來源與製法:即「寒水石」經風化或水化後的產物(或指「熟石灰」),古代亦稱「風化灰」或「陳石灰」,性辛溫,具有燥濕、溫中、止嘔、散結之效。
- 藥性推論:
- 辛溫止嘔:辛能散寒行氣,溫可和中降逆,調理胃氣上逆之嘔吐。
- 燥濕健胃:石灰具收澀之性,能燥濕濁、緩解腹中寒濕氣滯之疼痛。
- 局部作用:石灰外用可止血斂瘡,內服(需嚴格炮製)可能通過中和胃酸、抑制胃氣上沖而止吐。
三、治療原理推論
- 針對病機:
- 小兒「隻吐不瀉」屬胃氣不降,寒邪客於中焦,石灰辛溫散寒,助胃氣下行。
- 「腹中疼」因寒凝氣滯,石灰燥濕溫通,緩解痙攣疼痛。
- 用藥邏輯:
- 單味石灰取其簡峻之效,薑水調服增強溫中止嘔之力(生薑本為止嘔聖藥)。
- 古代認為煅製石灰可減峻烈之性,適用於小兒急症,但用量極輕(半錢),慎防傷陰。
四、與其他方劑對比
類似功效方劑如《小品方》「石灰散」亦用石灰治霍亂吐瀉,或《聖惠方》以石灰配薑汁治冷吐,可見石灰內服止吐為古代經驗用法,然現代已罕用,多以外治為主。
總結:此方以石灰溫燥之性,散寒止嘔、通滯止痛,契合小兒寒凝氣滯之吐痛證,體現古代「簡便效廉」的用藥思維,然其機理與安全性需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爛寒水石灰。
上為末。
3歲兒半錢,薑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玉散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爛寒水石灰。 主治:小兒隻吐不瀉,腹中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