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毒紅玉膏
XIAO DU HONG Y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四七引《德生堂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毒紅玉膏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抑制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2. 收斂止痛: 寒水石能收斂止痛,對於傷口潰爛、疼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同時,寒水石還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修復。
綜上所述,寒水石在消毒紅玉膏中起到了清熱解毒、收斂止痛的作用,對於治療外傷感染、潰瘍等具有重要作用。
消毒紅玉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消毒和治療皮膚病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鉛丹,主要是因為鉛丹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消炎作用。鉛丹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鉛,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風險。此外,鉛丹還能促進傷口癒合,幫助減輕炎症反應,增強皮膚修復能力。
然而,使用鉛丹必須謹慎,因為其在一定劑量下具有毒性,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因此,在應用消毒紅玉膏的過程中,需遵循醫師的指導,確保安全和有效。同時,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許多傳統成分的替代物也逐漸被研究出來,可能在未來的應用中取代鉛丹,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毒紅玉膏為中醫傳統外用方劑,主要針對「吹乳腫痛」之症。以下從古籍記載與組方邏輯進行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吹乳腫痛」屬中醫乳癰範疇,指產後乳房受風熱邪毒侵襲(或乳汁淤積化熱),導致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成癰。此症名見於《外科正宗》等古籍,強調「熱毒壅滯」為病機核心。
紅玉膏以「消毒」為名,表明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符合古代對乳癰初起未潰階段的治療原則——外敷藥物需「清熱以消其腫,涼血以散其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寒水石(煅)
- 性味功效:辛鹹大寒,歸心胃經。《本草綱目》載其「治熱盛狂煩,除時氣熱癰」,煅後質地鬆脆,更利外敷吸收。
- 作用機理:
- 清熱瀉火:直接清除局部熱毒,抑制紅腫熱痛。
- 收濕斂瘡:煅後增強燥濕功效,針對乳汁淤積或濕熱蘊結所致腫脹。
2. 臣藥:黃丹(炒)
- 性味功效:辛微寒有毒,歸心脾經,炒後減毒性。《本草備要》言其「解毒生肌,止痛消腫」。
- 作用機理:
- 解毒斂瘡:與寒水石協同增強清熱毒之力,防止熱毒腐肉成膿。
- 收斂鎮痛:微寒之性助君藥涼血,辛味散結以緩疼痛。
3. 配伍特點
- 寒溫相制:寒水石大寒配伍黃丹微寒,既清熱又不致過伐陽氣,適合乳癰初起之熱毒未深者。
- 動靜結合:寒水石靜而清熱,黃丹動而散結,共奏「清中寓散」之效,避免涼遏邪氣。
- 劑型設計:以新汲涼水調塗,取其「清冷之性助藥力」,加強局部降溫消腫效果。
三、推論現代應用潛力
從組方看,此方適用於急性乳腺炎早期(未化膿階段),符合以下病理環節:
- 抗炎鎮痛:寒水石中的硫酸鈣可能抑制局部前列腺素合成,減輕腫痛。
- 抑菌收斂:黃丹(Pb₃O₄)微量釋放鉛離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乳癰常見病原)有一定抑制作用。
- 物理降溫:水調膏體敷貼,通過蒸發散熱降低組織代謝率,緩解充血。
惟須注意,古人用此方強調「日換2-3次」,反映其針對急性症狀的短期干預特性,符合外治方「中病即止」原則。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煅)2兩,黃丹(炒)半兩。
上為細末。
新涼水調塗兩乳腫處,日換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消毒紅玉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七引《德生堂方》。 組成:寒水石(煅)2兩,黃丹(炒)半兩。 主治:吹乳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