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黃散

雞黃散

J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膽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黃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各類痘瘡、腫毒等皮膚病,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一成分的引入主要是基於其特有的藥理效應。鉛丹含有的鉛元素在古代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備解毒、消腫的作用。它能夠通過刺激局部組織,提高血液循環,促進膿液排出,從而達到消炎和癒合的效果。此外,鉛丹的微量元素可幫助穩定肌膚狀態,改善皮膚組織的再生。然而,需注意的是,鉛具有一定的毒性,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現代中醫中,使用雞黃散時需謹慎,通常會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並在專業指導下進行,以確保療效的同時避免潛在的風險。這也反映了傳統中醫在治療過程中的複雜與謹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子痢:古代所指「子痢」,多與妊娠或產後下痢相關,認為此症因氣血虛弱、濕熱鬱滯或脾胃失調所致。本方以「烏雞卵黃」搭配「黃丹」煅製,主在補虛固澀、清熱解毒,適用於婦女孕期或產後下痢兼見體虛者,既能止痢,又兼顧養血護胎。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烏雞卵黃(雞子黃)

    • 性味歸經:甘、平,入心、腎、脾經。
    • 傳統功效:滋陰潤燥、養血安胎,《傷寒論》用於黃連阿膠湯,取其育陰除煩之效。
    • 在此方作用:卵黃具滋養之性,能補益氣血,針對子痢患者體虛之本;其黏滯之質或有助固澀腸道。
  2. 黃丹(鉛丹)

    • 性味歸經:辛、微寒,有毒,入心、肝經。
    • 傳統功效:外用解毒生肌,內服鎮驚截瘧(古代有限使用)。此方經火煅後毒性稍減,配伍米飲調服以緩和藥性。
    • 在此方作用
      • 煅製後推測:火煅使部分鉛轉為氧化物,可能具收斂止瀉之效(類似古人用鉛丹治久痢)。
      • 與卵黃協同:卵黃之滋潤可制黃丹燥性,共奏清熱解毒、澀腸止痢之功。
  3. 製法與劑型邏輯

    • 鹽泥固濟火煅:古代常見煅製法,可能意在降低黃丹毒性,或轉化其化學性質以增強收澀力。
    • 米飲送服:利用米湯護胃氣,兼助藥力溫和下行。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組合體現「攻補兼施」思路:

  • 補虛:卵黃養血潤燥,針對婦女產後或孕期氣血虧虛。
  • 祛邪:黃丹煅後收澀止痢,或能清解腸道濕熱。
  • 固護中焦:米飲調和,既緩黃丹之毒,又助脾胃運化。

潛在機理:卵黃富含卵磷脂可能保護腸黏膜,黃丹煅後產生的鉛化合物或具抑菌、收斂作用,但需進一步考證古代實踐經驗。

傳統服藥法


烏雞卵1個(傾出清留黃),黃丹1錢(入雞子殼內攪勻,厚紙糊口,鹽泥固濟,火煅,研為末)。
每服2錢。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雞黃散, 出處:《肘後方》卷五。 組成:竈中黃土(末)。 主治:男子陰卒腫痛。

雞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九。 組成:雞內金(焙乾)、好黃連(焙乾)。 主治:口舌有瘡,日有蟲食。

雞黃散,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十引《本事》。 組成:烏雞卵1個(傾出清留黃),黃丹1錢(入雞子殼內攪勻,厚紙糊口,鹽泥固濟,火煅,研爲末)。 主治:子痢。

雞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九。 組成:水龍骨(搗細)、黃丹、白礬各等分(1處燒過炭),牛皮(另燒)、雞子清(和藥1處燒)、硫黃(生用)。 主治:頭瘡,不問遠年近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