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寒丹

脾寒丹

PI HA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眾新編》卷五引《醫林》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膽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脾寒丹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引起的症狀,如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在這一方劑中,鉛丹的使用引起了不少討論。鉛丹主要由硫化鉛所構成,歷史上被用於中醫,以增強方劑的溫補效果。

其實,鉛丹在中藥中具有一定的辯證意義,主要是用於清熱解毒。儘管鉛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有毒物質,但在古代中醫的脈絡中,其應用往往是基於對疾病狀況的整體評估。此外,鉛丹還能與其他藥材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增強治療效果。不過,由於其潛在的毒性問題,現代中醫在使用含鉛的方劑時必須慎重考慮,並對其使用劑量和配伍進行嚴格控制,以達到安全有效的治療目的。因此,在臨牀上應謹慎選用,重視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脾寒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瘧」,即泛指各類瘧疾。古代醫家認為瘧疾多因外感瘧邪,內傷飲食,或陰陽失調所致,病機涉及寒熱交爭、痰濕內阻等。脾寒丹以「脾寒」為名,推測其針對「寒瘧」或「痰濕型瘧疾」較為適用,症狀可能見「寒戰明顯、發作有定時、胸悶嘔惡」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黃丹(炒紫色):即鉛丹(Pb₃O₄),性辛微寒,有毒,傳統用於截瘧、鎮驚、殺蟲。炒後毒性或稍減,其重鎮之性可抑肝風(瘧發有風痰之象),且古代認為其能「劫痰」以止瘧。
  • 煨獨頭蒜:獨頭蒜辛溫,具強烈走竄之性,能溫通陽氣、散寒辟穢、解毒殺蟲。煨製後溫性更緩,適合脾胃虛寒者。其辛散之力可開鬱透邪,助黃丹驅伏藏之瘧邪。

2. 配伍邏輯

  • 寒熱互制:黃丹性微寒,獨頭蒜性溫,二者相配可調節寒熱偏性,適合寒熱錯雜之瘧。
  • 痰瘀並治:黃丹重鎮劫痰,獨頭蒜行氣散結,合用可化解瘧疾常見之「痰濕瘀阻」病機。
  • 截瘧時機:強調「當發日早晨」服藥,符合中醫「未發前截瘧」的治療原則,趁邪氣未盛時攻之。

3. 儀式與劑型意義

  • 午時製丸:取陽氣最旺之時,助藥力溫化寒邪。
  • 長流水面東吞服:長流水象徵「通暢不滯」,面東順應陽氣升發,皆為增強藥效的傳統儀軌。

三、推測治療原理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機制起效:

  1. 直接抑瘧:黃丹含鉛,或干擾瘧原蟲代謝;蒜素具殺蟲作用,協同抑制病原。
  2. 調節氣機:蒜之辛溫振奮脾陽,改善「脾寒」所致的運化失常,黃丹鎮逆防肝風犯胃。
  3. 截斷病勢:利用鉛丹沉降之性,使邪氣不得上逆,配合蒜的透發,使伏邪外解。

四、潛在局限

鉛丹毒性風險高,長期用可能蓄積中毒,故古方強調「當發日」偶用,非長期調理。而獨頭蒜用量原缺,推測需依體質寒熱增減(如寒重者多用蒜)。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的古代瘧疾治法,現代臨床需謹慎考證。

傳統服藥法


黃丹不拘多少(火上炒紫色)、煨獨頭蒜。
上為末,五月五日午時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8丸,當發日,早晨長流水面東吞下。
方中煨獨頭蒜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脾寒丹, 出處:《濟眾新編》卷五引《醫林》。 組成:黃丹不拘多少(火上炒紫色)、煨獨頭蒜。 主治:諸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