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針丸

SHAO ZHE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膽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燒針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特定的疾病,而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又稱為鉛白或鉛粉,主要由鉛的二氧化物組成,過去常被用作中藥中的一種藥材。

然而,鉛丹的使用在現代醫學和藥學中引起了許多爭議,因為鉛是一種有毒金屬,對人體健康有潛在的危害。鉛的蓄積可能導致中毒,引發許多健康問題,如神經系統損傷、腎臟損害以及血液系統異常等。因此,許多現代中醫師及研究者對於燒針丸中鉛丹的使用持謹慎態度,建議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患者的健康狀況,慎重考量其使用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鉛丹的替代藥材及療法的探索也在不斷進行,以期保留燒針丸的療效,同時降低對患者健康的風險。顯然,對於這類方劑的使用,應注重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平衡。

主治功效


燒針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燒針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吐瀉,特別是因傷乳食、脾胃虛弱引起的吐逆、腹瀉不止,甚至病情危重的情況。 同時,對於成人的吐瀉、霍亂、翻胃等症,也有一定的療效。

治療原理

燒針丸的主要成分為黃丹(鉛丹)、硃砂、枯礬,各藥的功效及相互作用構成了其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鎮墜止嘔:

  • 黃丹(鉛丹):是方中主藥,具有清熱解毒、墜痰鎮驚的作用。古文記載其「能墜痰去怯,故治驚癇,顛狂,吐逆,反胃,有奇功。」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鉛丹具有消炎、止痛、殺菌、解毒等作用。
  • 硃砂:具有清心鎮驚、安神解毒的功效。與黃丹合用,增強鎮墜止嘔的作用,對於因熱毒、驚恐引起的吐瀉有良效。

2. 收斂止瀉,燥濕固脫:

  • 枯礬:具有燥濕、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弱、寒濕內停引起的泄瀉,枯礬可以收斂固脫,減少排便次數,同時燥濕止瀉。

3. 相互作用:

  • 黃丹、硃砂的清熱解毒、鎮墜作用,可以針對吐瀉的病因,抑制胃腸的異常蠕動,減輕嘔吐。
  • 枯礬的收斂止瀉、燥濕作用,可以針對吐瀉的症狀,減少排便次數,改善大便性狀。
  • 三藥合用,標本兼顧,既能清熱解毒、鎮靜止嘔,又能收斂止瀉、燥濕固脫,從而達到治療吐瀉的目的。
  • 古法炮製中將藥物製成丸劑,並用針刺於燈上燒過存性,可能是為了增強藥物的燥性,更適合治療寒濕型吐瀉,同時也便於小兒服用。

總結

燒針丸是一首以清熱解毒、鎮墜止嘔、收斂止瀉為主要治療原理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因傷乳食、脾胃虛弱引起的吐瀉不止等症。其藥物組成精簡,針對性強,是古代治療小兒吐瀉的有效方劑之一。

藥物組成

從古文內容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燒針丸的藥物組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黃丹(鉛丹):為主要成分,在多數記載中都有提及。
  2. 硃砂:也是常見成分,與黃丹合用。
  3. 枯礬:部分方劑中會加入枯礬,以增強收斂止瀉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文獻中提到其他可能的輔助成分或炮製方法:

  • 紅棗或棗肉:用於和藥、制丸,使藥物更易服用。
  • 綠豆粉:外用,與雞蛋清調和,敷於足心或囟門,輔助治療。

總體而言,燒針丸的核心成分是黃丹、硃砂、枯礬,並常以棗肉為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口臭心情煩燥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燒針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黃丹不拘多少(研細)。 主治:清鎮。主治:小兒傷乳食,吐逆及瀉,危甚者。

燒針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三。 組成:黃丹(水飛過)、朱砂、白礬(火煅)各等分。 主治:和胃止泄。主治:小兒吐瀉。小兒內傷乳食,吐瀉不止,危甚者。吐乳壅塞。煩躁作渴,便黃腥臭,屬熱症者。脾胃虛弱,嘔吐惡心,精神疲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