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催生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促進分娩,然而其成分中的鉛丹卻引發了廣泛的爭議。鉛丹,學名為鉛靈,是一種含鉛化合物,歷史上曾被用於多種醫療用途,特別是在中醫中。其所含的鋅、銅等元素在一定劑量下,可能會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和加快新陳代謝,但鉛是重金屬,對人體有毒。使用含鉛的藥物,可能會對孕婦和胎兒造成嚴重健康風險,包括神經系統損傷、發育遲緩等。因此,儘管鉛丹在中藥理論中有其歷史背景,但現代醫學已經強調避免使用含鉛的成分,因為其潛在的危害性超過任何可能的療效。在呼籲安全用藥和科學驗證的今天,催生膏的組成需要重新評估,以確保孕婦及胎兒的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催生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難產,數日不安,及交骨不開者,主要用於產婦臨盆時遇到胎滯不下、產程延滯,甚至因骨盆不開(交骨不開)導致的難產情況。其設計兼具「安胎」與「催生」雙重作用,若產期未至可安穩胎氣,臨產時則能催動氣血以助分娩。
方劑組成邏輯與功效分析
1. 膏藥基底:滋養通絡,開竅活血
- 大龜板(黑者為佳):
龜板滋陰潛陽,傳統認為黑色屬腎,能補益精血、通利產道。《本草綱目》記載龜板「主難產」,其性靜中寓動,配麻油熬煉後,油質滲透力強,可鬆弛局部氣血。 - 麻油、黃丹、鉛粉:
麻油潤滑通絡,黃丹(鉛丹)與鉛粉具收斂與解毒之效,合製成膏可黏附藥力於臍部(神闕穴),透過穴位刺激調節胞宮氣機。
2. 外敷藥:行氣活血,滑利降逆
外敷藥組合分為三層作用:
- 行氣活血:
- 川芎、當歸:活血化瘀,推動胞宮氣血。
- 枳殼、白芷:寬中下氣,舒展產道鬱滯。
- 滑利降逆:
- 車前子、冬葵子:利水滑胎,傳統用於「滑胎易產」,降低胎兒下行阻力。
- 半夏、白蘞:化痰散結,防止產道水腫或痰濕阻滯。
- 調節陰陽:
- 益元散(滑石、甘草、硃砂):清熱利濕,安定神志,緩解產婦焦躁。
- 榆面:黏合藥粉,兼有緩解局部僵硬之效。
3. 調敷媒介:引藥透達
根據產程狀況選擇調敷劑:
- 薑蔥汁、酒、醋:辛散溫通,活血開竅。
- 豬油:潤澤胞宮,防產道乾澀。
- 麻油、白蜜、雞清:夏季清熱潤燥,避免血熱妄行。
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內外合治,以「神闕穴」為樞紐:
- 膏藥貼臍:龜板與鉛丹鎮靜安神,緩解產婦焦慮(氣滯則血瘀),同時麻油滲透促使局部氣血流通。
- 外敷藥物:
- 車前子、冬葵子直接鬆解產道緊迫,川芎、當歸加強子宮收縮力。
- 若死胎不下,加附子、官桂大熱之品,破陰寒凝滯,推動滯留胎胞。
- 整體作用:調節氣血陰陽平衡,鬆弛與推動並行,符合「欲降先升」之理(如枳殼降氣配白芷升散)。
此方反映古代「內病外治」思維,結合滋養、行氣、滑利三法,針對難產核心病機「氣血失運、產道不開」而設。
傳統服藥法
大龜1個(要板黑者為佳,黃色者不佳,約2-3斤,愈大愈妙。用小磨麻油浸數日,熬枯去滓,再將油煉老,下炒黃丹收,加炒鉛粉4兩,攪勻)。
安神,急力以催生。如生產尚早,亦能安胎。
臨用以黏3錢攤皮紙上,令產婦平身安睡,貼膏臍上,外加敷藥:車前子2兩,川芎、全當歸各1兩,冬葵子7錢,枳殼、白芷、半夏、白蘞各4錢,共研末,入榆面3兩,益元散2兩,和勻。
每用1兩,以薑蔥汁、陳酒、醋調敷;胞乾,用煉豬油調;夏天天熱,用麻油、白蜜、雞清調敷。如下死胎,加附子、官桂。睡醒自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催生膏, 出處:《理瀹》。 組成:大龜1個(要闆黑者爲佳,黃色者不佳,約2-3斤,癒大癒妙。用小磨麻油浸數日,熬枯去滓,再將油煉老,下炒黃丹收,加炒鉛粉4兩,攪勻)。 主治:安神息力以催生。如生産尚早,亦能安胎。主治:難産,數日不安,及交骨不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