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鉛散

黑鉛散

HEI QI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膽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鉛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即鉛的化合物,通常以堿性鉛的形式存在。雖然鉛在現代被認為是有毒的物質,但在古代中醫理論中,鉛丹被廣泛運用於治療某些疾病,特別是在解毒和清熱方面。根據中醫的觀點,鉛丹具有良好的潤燥、解毒和消腫效果,在一些特定的方劑中可用來治療皮膚癢疹、濕疹等病症。

然而,鉛丹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鉛的毒性在長期積累後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現代中醫已經開始減少或替換鉛丹的應用,轉而選擇更安全有效的天然藥材。這反映了古代醫學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演變,也提醒我們在使用古方時,必須謹慎考慮其安全性及可能的副作用。對於現代醫療來說,毒性成分的使用應受到嚴格的監管與限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鉛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諸般眼疾」與「髭黃白者」,顯示其應用範圍涵蓋視覺功能障礙(如目赤腫痛、視物昏花等)及毛髮色澤異常(鬚髮早白或枯黃)。古代醫家可能認為此二症與「腎精虧虛」或「風熱上擾」相關,「黑鉛」屬重鎮之品,推測藉其沉降之性引火下行,或通過補益腎水以榮養目竅及毛髮。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黑鉛沙子(畫家銀塗)

    • 黑鉛(即鉛)在唐宋方書中常見於眼科外用,如《聖惠方》以鉛丹調膏治目赤。此處製為「沙子」,可能經煅煉後減毒性,取其「鎮驚明目」之效。鉛質重沉降,中醫理論中可「墜痰降火」,針對眼疾之熱毒上衝或虛陽上浮。
    • 「畫家銀塗」提示其為鉛與其他礦物(如錫)的合金,古代畫工用於增亮色澤。此類合金或因其光澤特性,被聯想為「明目」之效(如「以形治形」思維)。
    • 「下蟲」記載反映古人可能認為部分眼疾與寄生蟲(如疳蟲上眼)有關,鉛類藥物古代用於殺蟲(如《本草綱目》載鉛丹「殺三蟲」)。
  2. 用法與治療原理

    • 五更服藥:順應人體陽氣初升之時,導引藥力上行頭目。
    • 肉汁調服:利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雞汁)溫養胃氣,緩和鉛的寒涼峻烈之性,同時助藥力吸收。
    • 推測機理:鉛沉降清熱以消目赤腫痛,或通過補腎間接滋養毛髮(「髮為血之餘,腎其華在髮」),而「殺蟲」可能針對寄生蟲所致眼瞼糜爛等症。

潛在爭議與思考
鉛的毒性在現代醫學已明確,然古代受限於認知,其「重鎮」特性被放大為治療優勢。此方反映「以毒攻毒」的思維,並結合時辰醫學與食療緩毒之智慧,但實際應用需審慎評估風險效益比。

傳統服藥法


黑鉛沙子(畫家銀塗是也)。下蟲。
上為極細末。
每服2大錢匕,五更初肉汁調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潰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黑鉛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九引《楊氏家藏方》。 組成:黑鉛半斤。 主治:烏髭鬢,明目,牢齒牙。主治:諸般眼疾,髭黃白者。

黑鉛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九。 組成:黑鉛沙子(畫家銀塗是也)。 主治:下蟲。主治:寸白蟲累取不盡,久令人面黃,心中如饑。

黑鉛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五引《茅先生方》。 組成:黃丹半兩,蛇床子(炒令黑)半兩,地龍(炒令黑)半兩,青礬1分(煅過)。 主治:小兒走馬牙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