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玉散

紅玉散

HONG Y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心經 24%
肝經 13%
脾經 13%
膽經 13%
胃經 11%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玉散方劑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因為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其能清泄心火,涼解肝熱,並可止血涼血,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紅玉散方劑中加入寒水石,可以更好地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紅玉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特定的疾病,其組成中包含了鉛丹。鉛丹(又稱鉛冶金,化學名稱為三氧化二鉛)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特殊的效果,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和燒灼的作用。如果以過度的方式使用,鉛丹可能對人體造成重金屬中毒,因此它的使用需要非常謹慎。

在中醫的角度來看,鉛丹被認為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治療某些燒燙傷或皮膚病等情況的時候,其強烈的乾燥和燒灼特性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濕熱之氣。儘管如此,由於鉛丹具有毒性,因此在現代中醫實踐中,很多醫師已經逐漸減少或避免對其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安全的草藥,以促進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對於紅玉散的組成應予以謹慎考量,並應依據專業指導進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頭面黃水,到處生瘡」,乃濕熱蘊結皮膚,化腐成膿所致。瘡口久潰不斂,流黃水(濕濁分泌物),伴疼痛,屬濕毒夾熱之證。方中藥味簡潔,以「斂瘡生肌、燥濕止癢」為核心,外用以直接收澀瘡口、吸附惡水,並促進新肉生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寒水石(炭火燒煅)

    • 性味:辛鹹寒,經煅後增強收澀之性。
    • 作用:煅後質地疏鬆,能吸附瘡面滲液(惡水),清解局部濕熱;其礦物成分可形成薄膜保護瘡面,達「斂瘡生肌」之效。
    • 推論:炭火燒製後,其寒性稍緩,避免過於冰伏瘡毒,同時保留燥濕收斂之力。
  2. 黃丹(鉛丹)

    • 性味:辛微寒,有毒,外用具殺蟲斂瘡之功。
    • 作用:傳統用於瘡瘍潰爛,能殺蟲止癢、收濕解毒。與寒水石協同,增強吸附滲液與乾燥瘡面效果,加速瘡口結痂。
    • 推論:其氧化鉛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輔助寒水石「去惡水」之效。

配伍邏輯
兩藥相配,一以寒水石吸附滲液、清熱斂瘡,一以黃丹解毒殺蟲、固攝瘡面,形成「收濕—解毒—生肌」的協同作用。外用乾摻,直接作用於瘡面,使濕去熱退,瘡口自斂。後續以萬金膏(多含活血生肌之品)貼敷,進一步促進癒合,符合「先清後補」的瘍科治療思路。

延伸推論
此方適用於「濕熱型潰瘍」,如黃水瘡(膿皰瘡)、濕疹繼發感染。若瘡面鮮紅灼痛(熱毒偏盛),可加少量黃連粉;若滲液清稀(寒濕),或需配伍溫化之品如煅牡蠣。然方中黃丹有毒,今臨床宜審慎替代。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炭火燒通赤,候冷細研)2兩,黃丹半兩。
斂瘡口,生肌肉,止疼痛,去惡水。
上為細末。
乾摻在瘡口內,後用萬金膏貼,每日1上,再上尤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癤和癰麻疹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玉散, 出處:《魯府禁方》。 組成:生白礬9錢,朱砂1錢。 主治:心痛。

紅玉散, 出處:《魯府禁方》。 組成:宮粉2錢,黃丹5分,拔過松香5錢。 主治:頭面黃水,到處生瘡。

紅玉散,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輕粉3錢,血竭3錢,珍珠2錢,甘草2錢,黃連2錢,鉛粉2錢。 主治:疔瘡不收口。

紅玉散, 出處:《醫級·雜醫類方》卷八。 組成:枯礬5分,黃丹5分,水龍骨(即船底老油灰)1錢(煅,研),海螵蛸。 主治:聤耳流膿。

紅玉散,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石膏(煅,研,水飛)1兩,黃丹5錢,血竭3錢,輕粉1錢,冰片2分。 主治:生肌收口。主治:痘疹後發癰疽瘡毒,出膿者。

紅玉散, 出處:《局方》卷八(淳祐新添方)。 組成: 紅玉散(《局方》卷八(淳祐新添方)。)出處:《局方》卷八(淳祐新添方)。組成:寒水石(炭火燒通赤,候冷細研)2兩,黃丹半兩。主治:斂瘡口,生肌肉,止疼痛,去惡水。 。 主治:斂瘡口,生肌肉,止疼痛,去惡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