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浥乾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利水滲溼: 滑石性滑潤,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溼,清熱除煩,適用於溼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等症。此功效與浥乾散的整體治療方向一致,可協同其他藥物有效緩解溼熱症狀。
- 清熱解毒: 滑石具有一定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並可緩解溼熱所帶來的煩躁不安。因此,滑石的加入不僅利水滲溼,更可輔助清熱解毒,促進整體治療效果。
浥乾散中包含白芷,主要是因為白芷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燥濕止癢: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白芷能有效祛除濕邪,止癢止痛。
- 解毒消腫: 白芷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治療瘡瘍、腫毒等。在浥乾散中,白芷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更有效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芷作為浥乾散中的一味重要藥物,能起到燥濕止癢、解毒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有效治療皮膚病,促進傷口癒合。
浥乾散中包含寒水石,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咽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壅肺、胃火上炎所致的口渴、咽痛、咳嗽等症狀,寒水石能有效緩解。
- 止血生肌: 寒水石還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功效。對於外傷出血、皮膚潰瘍等,寒水石能起到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總之,寒水石在浥乾散中起到清熱瀉火、止血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浥乾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和提高肌膚的抵抗力。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是一種含鉛的礦物藥材。鉛丹在中醫中被視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此外,鉛丹也具有收斂和防止感染的效果,能夠幫助改善皮膚的癒合狀態。
然而,由於鉛丹含有重金屬鉛,現代醫學對其使用非常謹慎。鉛的毒性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在使用類似方劑時,須謹慎考量其安全性及適應症。中醫藥學的使用強調辨證論治,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使用該方劑,並遵循適當的劑量,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儘管鉛丹在某些傳統用法中具有效果,但現今醫學界對其使用已有不同的看法,需慎重評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浥乾散」主治「津液不收攝」所致汗多不止,其病機關鍵在於「玄府不閉,腠理疏鬆」。中醫理論中,「玄府」為汗孔之細微門戶,若其開闔失司,腠理不固,則津液外泄為汗。此方針對病位在表,屬氣分失調,非陰虛內熱或陽虛自汗,而偏重於「濕熱鬱表」或「風熱壅滯」所致的汗出異常,症見汗多黏膩、皮膚濕濯,甚或伴隨輕微紅腫燥癢。
*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滑石(君藥):
性寒質滑,主入肺、胃經,善利毛竅、清濕熱。其「收濕」之能非直接固澀,而是透過清利濕熱、疏通玄府,使津液歸於常道,間接達到「止汗」效果。正如《本草綱目》云其「上能清水源,下可通水道」,此處用之調節腠理濕濁,恢復玄府開闔。白芷(臣藥):
辛溫芳香,走表入陽明經,功能祛風燥濕、芳香化濁。其「閉腠理」的作用與滑石相配,一寒一溫,一利一收,既可制約滑石過寒,又能宣通肌表鬱滯,助風濕之邪外透,間接鞏固玄府。寒水石(佐藥):
性大寒,專清臟腑與肌表之熱。《本草經疏》指其「解肌表熱,散結氣」,此處與滑石協同強化清熱滲濕之力,針對濕熱膠結於腠理之病機,防止熱鬱助汗。黃丹(使藥):
辛微寒,外用本有收斂殺蟲之效,此方取其「少量桃紅為度」,意在輕用其收澀之性以助止汗,同時以其微辛之性佐制全方過於寒涼,兼引諸藥入血分,調和營衛。
*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清利濕熱為主,微佐收斂」,符合「通因通用」之思維。不直接強制固表止汗,而是透過清理腠理濕熱、宣通玄府鬱滯,使津液輸布復常。方中寒涼藥居多(滑石、寒水石),佐以白芷之溫、黃丹之辛,形成「清中寓散,涼而不凝」的配伍,尤其適合濕熱鬱表、汗出黏臭之證。
* 延伸思考:
古人用藥靈活,此方取名「浥乾」,暗喻「以清利浥去濕濁,使皮膚乾爽」。若對比同類止汗方劑(如牡蠣散之重鎮收澀),本方正彰顯「治汗先治濕,治濕必理氣」的治療邏輯,亦反映「濕去則氣自調,熱清則汗自斂」的辨證智慧。
傳統服藥法
滑石2兩,白芷半兩,寒水石粉半兩,黃丹(生,看多少用,顏色如桃紅為度)。
上為極細末,和勻。
每用乾擦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收斂止汗的功效,適合津液不收攝,泄汗,玄府不閉,腠疏,汗多不止的患者服用。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浥乾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滑石2兩,白芷半兩,寒水石粉半兩,黃丹(生,看多少用,顔色如桃紅爲度)。 主治:津液不收攝,泄汗,玄府不閉,腠疏,汗多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