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散

銅綠散

TONG L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膽經 21%
脾經 18%
心經 18%
腎經 18%
肺經 0%
胃經 0%
肝經
膽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銅綠散中含有銅綠,並非單純因為「銅綠」一詞,而是其主要成分 「石膽」 的別稱。

石膽,又稱「銅綠」,為銅器表面經長期氧化而生成的綠色物質,主要成分為鹼式碳酸銅。在中醫藥典中,石膽具有 清熱解毒、生肌止痛 的功效,常用於治療 瘡瘍腫毒、燒傷燙傷 等疾病。

因此,銅綠散中加入石膽,正是利用其藥性,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劑[神仙返魂丹]的組成中包含[雌黃],主要是因為雌黃具有強效的解毒、安神作用。雌黃含有的砷化物能夠有效清除體內毒素,平靜神經。在[神仙返魂丹]中,雌黃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對於焦慮、失眠等症狀的治療效果,幫助安定情緒,促進健康。

銅綠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芷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加強消炎殺菌的效果,減輕瘡瘍腫痛。
  2. 引藥上行,散發藥力:白芷氣味辛溫,可以引藥上行,使藥效更易到達患處,並散發藥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芷的加入,可以起到多重功效,加強銅綠散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銅綠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銅綠散主治「口瘡,久患不癒」,即反覆發作、纏綿難癒之口腔潰瘍。此類潰瘍多因熱毒鬱久、濕濁蘊結,或氣血不和、肌膜腐損所致。古籍強調其「久病」特性,暗示此方針對慢性潰瘍,而非單純實火或虛火上炎之急性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銅綠(研)

    • 性味酸澀、微寒,有毒,入肝、膽經。傳統用於斂瘡、殺蟲、腐蝕惡肉。
    • 作用:直接腐蝕潰瘍表面之壞死組織,清除腐穢,促進新肉生長。其收斂性可減少瘡面滲液,寒性兼能清局部鬱熱。
  2. 鉛丹(炒,研)

    • 性味辛、微寒,有毒,入心、脾、肝經。外用能解毒生肌、收濕斂瘡。
    • 作用:與銅綠協同增強斂瘡之效,炒製後毒性略減,更宜用於黏膜。其微寒之性助清熱,辛散之勢可疏通局部氣血滯澀,改善久病瘀阻。
  3. 白芷(焙)

    • 性味辛溫,入肺、胃經,為瘡家要藥。外用具燥濕排膿、活血止痛之效。
    • 作用:反佐銅綠、鉛丹之寒涼,防止過度收斂導致氣機窒塞。其辛溫之性能行氣活血,促進潰瘍周邊氣血流暢;焙製後減其燥性,更適應口腔黏膜之嬌嫩特性。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清熱與斂瘡並行:銅綠、鉛丹以寒涼解毒為主,針對久瘡之熱毒未清;
  • 祛腐與生肌兼顧:銅綠腐蝕腐肉,鉛丹促進黏膜修復;
  • 動靜相宜:白芷辛溫走竄,平衡二藥之凝滯,避免冰伏病邪。

全方以「去腐生新」為核心,通過局部直接作用,清除潰瘍壞死組織,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從而促使慢性口瘡癒合。其設計符合「久病多瘀」「濕熱膠結」之中醫病理認識,體現外治方「峻藥緩用」「毒藥輕投」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銅綠(研)1錢,鉛丹(炒,研)半兩,白芷(焙)1分。
上為末。
取少許摻舌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慎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銅綠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銅綠(研)1錢,鉛丹(炒,研)半兩,白芷(焙)1分。 主治:口瘡,久患不癒。

銅綠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五倍子(細研)5錢,白礬1錢,銅綠少許,輕粉1字,乳香半錢。 主治:男子、婦人陰部濕淹瘡。陰內痔核,脈緩者。

銅綠散,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一四一二引《經驗普濟加減方》。 組成:朱砂2分(研,水飛),銅綠4錢(水飛),輕粉1錢,粉霜1錢,龍腦半錢,麝香半錢。 主治:翳膜昏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