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渴聖效散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生津:葛根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清熱生津、解暑止渴的功效。對於夏季暑熱傷津、口渴煩躁等症狀,葛根能有效緩解。
- 解表透疹:葛根還具有解表透疹之效,能促進體內熱毒排出,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葛根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止渴聖效散中加入葛根,不僅能清熱生津,也能解表透疹,達到止渴和解表雙重功效。
止渴聖效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竅止痛、燥濕止癢、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津液虧損導致的口渴、咽喉疼痛等症狀,白芷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緩解不適。
二、芳香闢穢,增強療效: 白芷具有特殊的芳香氣味,可闢穢開竅,有助於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同時,白芷也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口臭、鼻塞等症狀,增強止渴聖效散的療效。
總而言之,白芷在止渴聖效散中,既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又能芳香闢穢,增強藥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止渴聖效散是一個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解渴及改善口渴的症狀。其中的鉛丹(鉛、硫、銅等礦物質的化合物)是一種傳統中藥成分,雖然在現代醫學中多被禁止使用,但在古代文獻中卻常被用於特定的療效。鉛丹的主要功能在於引火除煩,清熱解毒,對於一些由於內熱所致的口渴有改善作用。
然而,鉛丹的毒性及其對人體的潛在危害不得不引起注意,過量使用可能導致中毒,因此在現代中醫中已不再推薦此成分的使用。這樣的演變反映了醫學上的進步與對患者健康的更嚴格把控,強調了安全性與有效性並重的醫療理念。
因此,雖然止渴聖效散創建於古代,但現代醫療實踐中應該淘汰鉛丹,尋求更安全的替代成分,以確保療效同時保障患者的健康。
止渴聖效散中包含墨,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涼血止渴: 墨汁由松煙製成,性寒,具清熱解毒、涼血止渴之效。對於熱毒熾盛、口乾舌燥、煩渴不止的症狀,墨汁能有效清熱降火,緩解渴症。
- 收斂止血,生肌止痛: 墨汁亦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的作用。對於一些伴隨出血的熱症,墨汁能幫助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墨汁在止渴聖效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涼血止渴、收斂止血、生肌止痛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止渴聖效散」之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因吐瀉過度導致氣虛津傷,進而衍生諸症:
- 津液耗損生疳:吐利不止,脾胃受損,氣陰兩虛,轉為疳證,表現為形瘦體弱、毛髮枯槁。
- 煩渴引飲:津液虧虛,虛熱內擾,故渴欲飲水,然飲不解渴(「飲水不休」)。
- 水濕停聚:氣虛不運,水液代謝失常,出現「面腫腳浮、腹大頭細」之浮腫腹脹。
- 脾虛不運:脾胃功能受損,「全不吃食」,且水濕下趨則「小便利白」(小便清長或蛋白尿)。
此方針對小兒吐利後氣陰兩傷、水停熱擾的複雜病機,以止渴、清熱、收斂為主要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乾葛(葛根)
- 功效:生津止渴,升發脾胃清陽。
- 應用:葛根善解肌熱,鼓舞胃氣上行津液,針對「飲水不休」之虛性煩渴。
白芷
- 功效:燥濕化濁,散風通竅。
- 應用:白芷辛溫香燥,可宣化中焦濕濁,助脾胃運化,改善吐利後濕滯水腫(面腫、腹大)。
黃丹(鉛丹,生炒各半)
- 功效:生用清熱鎮驚,炒用收斂固澀。
- 應用:黃丹性寒,能除煩熱、止吐瀉;生炒並用,兼顧清熱與收澀,尤適小兒吐利後氣津兩傷之證。
細墨(古製松煙墨)
- 功效:清熱止血,收澀止瀉。
- 應用:墨性涼,可清血分虛熱,兼能固澀腸道,助止吐利,並解疳熱煩渴。
配伍邏輯
- 津傷與濕停並治:葛根生津,白芷燥濕,一潤一燥,調節水液代謝。
- 清熱與收澀兼顧:黃丹、細墨合用,清虛熱而固澀腸道,防津液進一步流失。
- 標本同治:止渴(治標)與運脾化濕(治本)同步,改善疳證之根本。
劑型與服法
- 散劑:適合小兒服用,且吐利後脾胃虛弱,散劑易吸收。
- 倒流水調服:取「流動下行」之意,助藥勢降逆止嘔,引藥入腸。
此方結構簡潔,兼顧氣陰雙補、清熱化濕,體現「止渴須清熱,固津當斂澀」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乾葛2兩,白芷2兩,黃丹(生、炒各半)2兩,細墨2兩。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倒流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吐利氣虛,津液減耗,生疳煩渴,飲水不休,面腫腳浮,腹大頭細,小便利白,全不吃食。若有其他不適症狀,請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渴聖效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王氏。 組成:乾葛2兩,白芷2兩,黃丹(生、炒各半)2兩,細墨2兩。 主治:小兒吐利氣虛,津液減耗,生疳煩渴,飲水不休,面腫腳浮,腹大頭細,小便利白,全不吃食。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