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葛根

GE GEN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葛根的傳統功效


1. 發汗解表

葛根,其發汗解表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其他解表藥有所不同。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葛根「解散陽明溫病熱邪」,主治消渴、身熱等症。其發汗解表作用並非如麻黃般辛溫燥烈,而是以其「輕浮」的特性,升舉脾胃清陽之氣(《本草正義》)。《本草綱目》則指出葛根「乃陽陰經藥,兼人脾經,脾主肌肉」,其發散作用與麻黃(入肺經)不同,更側重於肌表。

《潔古本草》張元素的觀點值得注意,他認為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太陽病初期,邪氣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宜使用葛根發汗,以免「引賊破家」。這說明葛根的應用需辨證論治,而非盲目使用。 《本草匯言》也強調葛根發散之法與麻黃、桂枝等藥不同,它「清風寒,淨表邪,解肌熱」,且不傷中氣、營血。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強調葛根「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這與葛根治療胃虛熱渴、酒毒嘔吐等症的臨牀應用相符(《藥品化義》)。《本草正》更進一步指出葛根「用其涼散」,「善達諸陽經,而陽明為最」,適合治療溫熱時行疫疾,尤其熱兼渴者。

總而言之,葛根發汗解表功效的關鍵在於其輕揚升舉之性,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疏通經絡,使表邪得以宣泄,尤其適用於陽明經證或兼有胃氣虛弱的病症。 其功效的發揮,更需要結合病人的具體症狀和體質進行辨證施治,切勿濫用。

2. 散風熱

葛根,味甘性涼,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散風熱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發汗解表」,而是多層次的。

《潔古本草》中張元素認為葛根「斷太陽入陽明之路」,說明其能有效阻止風邪由太陽經深入陽明經。但他也強調,太陽病初起,尚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病情。這點也體現在《神農本草經疏》中,指出傷寒頭痛兼項強腰脊痛,但無渴證者(太陽經病症),不宜服用葛根。

《本草綱目》指出葛根「輕揚發散」,並與麻黃相比,說明其發散作用之不同。麻黃走肺經,葛根則兼入脾經,脾主肌肉,故葛根能疏通肌肉經絡。此點與《藥品化義》的觀點相符,認為葛根能「理肌肉之邪,開發腠理而出汗」。《本草匯言》則進一步說明葛根發散之「不同」,它不像麻黃、桂枝等藥物辛香溫燥,容易耗傷正氣;也不像藁本、羌活,容易耗傷營血。其發散作用更為平和,能「清風寒,淨表邪,解肌熱」。

《本草正》則認為葛根「涼散」,善達諸陽經,尤其陽明經,能解溫熱時行疫疾,尤其熱而兼渴者。 《本經逢原》則指出葛根生用升陽生津,熟用鼓舞胃氣,說明其應用之靈活。 《本經疏證》更精妙地指出葛根能兼具栝樓(清熱利濕)與升麻(升陽解表)的優點,因此可用於太陽陽明合病。

總體而言,古籍中對葛根散風熱功效的描述,並非僅僅停留在單純的「發汗」層面,而是結合其升陽、解肌、疏通經絡等多種作用,在不同的病證中發揮其獨特功效。其應用需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以及病邪所在經絡而定。

3. 生津止渴

葛根,其生津止渴的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記載,並受到高度重視。從多部古代醫學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本草綱目》指出葛根「輕可去實」,與麻黃相似,皆有輕揚發散之性,但作用經絡有所不同。葛根入脾經,脾主肌肉,其生津作用可能與脾胃運化水液的功能相關。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更直接點明葛根「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認為其能提升脾胃功能,從而促進津液的生成。

《本草匯言》則認為葛根「止煩渴,瀉胃火」,強調其清熱瀉火的作用。 《藥品化義》則進一步闡述了葛根劑量與效用的關係:少用則能治胃虛熱渴,多用則能發汗解肌。這說明葛根的生津作用與其整體調節脾胃功能,以及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有關。

《本草正》則從藥性角度切入,認為葛根「涼而甘」,能解溫熱時疫,尤其適用於熱病兼渴者。這與《神農本草經疏》中葛根「主消渴,身大熱」的記載相符。 但值得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疏》也提到,葛根適用於太陽陽明合病,但單純的太陽病頭痛,則不宜使用。其他典籍如《本經逢原》、《本經疏證》等,也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葛根在治療不同病證中的生津止渴功效及其機制,都與其升陽、疏通經絡、調節脾胃等功能有關。 總而言之,葛根生津止渴的作用,並非單純的清熱瀉火,而是通過多重途徑,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促進脾胃運化,最終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4. 透疹

葛根,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透疹功效,並非單純的發汗解表,而是涉及到多個經絡及病理機轉的複雜作用。

從多部典籍的記載來看,葛根的透疹作用主要體現在其「升陽」、「解肌」的特性。 《本草綱目》指出葛根「輕揚發散」,入脾經,脾主肌肉,故能疏通肌膚腠理,促進疹出。 《藥品化義》更明確指出,葛根能「理肌肉之邪,開發腠理而出汗」,尤其對於痘瘡難出,有顯著的透疹效果。 《本經逢原》則強調葛根「生用則升陽生津」,能提升陽氣,驅散鬱遏於肌表的邪氣,促進疹子順利發出。

然而,葛根的透疹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潔古本草》張元素告誡,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宜服用葛根,以免「引賊破家」。《本草書名》也指出,舌絳乾燥,熱入營分者,不宜使用葛根透疹,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神農本草經疏》也提到,傷寒頭痛兼項強腰脊痛,邪未入陽明者,也不宜使用葛根。

綜上所述,《傷寒論》中葛根湯的應用,以及其他諸多方劑的組成,都說明葛根的透疹功效,並非單純的發汗,而是與其他藥物配合,根據不同的病證和邪氣盛衰,才能發揮其最佳的療效。 葛根的運用,需結合病人的具體症狀,謹慎施治。 古人對葛根透疹功效的理解,是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的,現代應用亦應遵循此原則。

5. 清熱解毒

葛根,味甘性涼,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純意義上的“清熱”,而是與其獨特的升發、解表作用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指出葛根「輕可去實」,與麻黃同屬輕揚發散之品,但作用部位不同,麻黃走肺經,葛根則兼入脾經。這說明葛根的清熱解毒,並非直接攻擊邪熱,而是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來達到目的。《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葛根發散風寒,但與麻黃、桂枝等辛溫藥不同,它不會損傷中氣;也與藁本、羌活不同,不會耗傷營血,其清熱解毒作用溫和且安全。

多部醫籍都提及葛根善達諸陽經,尤其陽明經。《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葛根能「斷太陽入陽明之路」,說明它能阻止邪熱深入,從而避免病情加重。《本草正義》則指出,葛根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當表寒鬱於外,陽氣不能散佈時,葛根能幫助疏通經絡,使陽氣得以宣通,達到解表退熱的效果。這也解釋了葛根在《傷寒論》中多與麻黃同用,針對陽明表寒的病證。

《藥品化義》更詳細地描述葛根的用法用量及不同病症的應用。少量使用可治胃虛熱渴,而較大量使用則能解肌發表,治療傷寒發熱等症。 《本經疏證》則精妙地闡述葛根能兼顧陰陽,既能升陽,又能調和陰陽,使邪熱得以排出。

總而言之,葛根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純的苦寒之藥,而是通過其獨特的升發、解表作用,調節氣血運行,使機體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其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具體症狀及辨證論治,方能發揮最佳療效。

6. 止瀉

葛根,其止瀉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收斂止瀉,而是與脾胃功能及氣機升降密切相關。

《蘭室祕藏》李東垣認為葛根「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洩瀉聖藥也。」此觀點指出葛根止瀉的關鍵在於升舉脾胃之氣。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易致洩瀉,而葛根能鼓舞脾胃之氣,使其恢復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本草綱目》提及葛根「輕可去實」,並與麻黃並列,說明其具有輕揚發散的特性。雖然葛根不同於麻黃直接作用於太陽經,但其發散作用也能調節氣機,緩解因氣滯而導致的腹瀉。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闡明葛根止瀉的機理,指出其「氣味皆薄,最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 葛根湯應用於太陽陽明合病,下利不止的情況,並不是直接作用於腸道止瀉,而是通過升舉脾胃清陽之氣,使氣機通暢,從而解決因陽氣下陷引起的洩瀉。 葛根黃芩黃連湯中,雖然用了苦寒之藥,但葛根的作用仍是升舉陷下的脾胃之氣,而非直接清瀉裡熱。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葛根止瀉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腸道作用,而是立足於整體觀,強調其升發脾胃之氣,調節氣機升降,從而達到止瀉的作用。 不同醫家根據臨牀經驗,將葛根運用於不同證型引起的洩瀉,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7. 解酒毒

古籍中記載葛根具有解酒毒的功效,其機理並非單純地「解毒」,而是與葛根的升陽、解表、利濕等作用相關。多數古籍並未直接提及「解酒毒」,而是著重於葛根的發散、升陽作用,以及在治療某些酒後症狀上的應用。

《藥品化義》提到「少用五、六分,治胃虛熱渴,酒毒嘔吐,胃中鬱火,牙疼口臭」。此處的「酒毒嘔吐」並非指酒精本身的毒性,而是指酒精導致的胃氣鬱滯、熱邪上擾等症狀。葛根的甘涼性味,能鼓舞胃氣,緩解胃中鬱火,從而減輕嘔吐等不適。

《本草正》稱葛根「氣輕,故善解表發汗」,這也間接說明瞭其作用機制。酒後頭暈、頭痛等症狀,往往與體內濕熱鬱滯有關。葛根具有輕揚升舉之性,能發散表邪,促進體內濕熱排出,從而緩解酒後不適。

《本經疏證》則更進一步指出葛根「能兼擅二者之長」,既能如栝樓般清利陰邪,又能如升麻般升舉陽氣。酒後若出現胃氣下陷、陽氣不足的情況,葛根便能升舉脾胃之氣,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減輕酒後不適。

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對葛根的應用,多與辨證論治密切相關。不同體質、不同病症,葛根的應用方法和劑量也會有差異。《本草書名》即提醒,舌絳且乾(熱入營分)的情況下不宜使用葛根,否則反而有害。因此,葛根解酒毒的作用,並非絕對的,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上述各家醫籍,雖未明確提出葛根「專治」酒毒,但從其藥理作用及臨牀應用來看,葛根在緩解酒後某些症狀方面,的確具有一定功效。

8. 止血

葛根,其止血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古籍中鮮少直接提及其單獨止血之效。然而,透過分析歷代醫家對葛根藥性的闡述,我們可以窺見其間接的止血機理。

《藥品化義》記載葛根「金瘡…搗生葛根汁,同竹瀝灌下即醒」,說明其在處理外傷出血方面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此處的止血,可能並非直接凝血,而是通過其「理肌肉之邪,開發腠理而出汗」的功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間接達到止血效果。 生葛根汁的清熱解毒作用,也能降低炎症反應,減少出血量。

《本草綱目》中提到葛根「兼人脾經,脾主肌肉」,脾胃功能的正常運作,對於整體氣血的運行至關重要。 《本經逢原》則指出葛根「生用則升陽生津」,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則易於出血,葛根的升陽生津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間接地增強機體的止血能力。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葛根的記載更多地強調其解表、升陽、生津等功效。其在止血方面的作用,多為間接的,通過改善機體整體狀況,促進血液循環及傷口癒合,從而輔助止血。 需注意的是,單獨依靠葛根止血效果有限,在處理出血情況時,應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物或方法進行治療。

葛根的古代典籍


葛根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葛根具抗腫瘤作用。其提取物、總皁甙、多糖、葛根素、大豆苷元均能抑制P388白血病的生長,總皁甙作用最強。葛根總黃酮對小鼠胃癌、大鼠肺癌均有抑制作用,機理為提高NK細胞、SOD及P-450的活性。

2. 抗氧化

葛根中之異黃酮類化合物、葛根素等具抗氧化作用。葛根異黃酮可抑制小鼠肝、腎組織及兔腦組織勻漿在振蕩溫度條件下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醒之升高,呈現劑量效應關係。葛根素則能降低小鼠在常壓缺氧狀態下之氧耗量和氧耗速度,延長存活時間,且呈現劑量依賴關係。

3. 降血脂

葛根降血脂之理,在於其所含之活性成分葛根素,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水平,促進脂肪代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之發生,用治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等相關疾病,並輔以降低血壓、抗氧化、抗炎等多重作用,以達降血脂之效。

4. 預防心血管疾病

葛根總黃酮和葛根素能擴張冠狀血管,抗心絞痛,改善心肌缺血再灌註損傷,且有預防心律失常的功效。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性,抗血栓形成,保護心肌。葛根能改善冠脈循環,緩解心絞痛,改善心電圖缺血反應,預防心血管疾病,其改善冠脈循環的作用在臨牀上亦得到證實。

5. 改善大腦功能

《傷寒論》記載本品可治「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近年來用葛根治療突發性耳聾、偏頭痛,療效顯著,對高血壓患者的頭痛、項強、頭暈、耳鳴症狀可見明顯改善。

將葛根總黃酮注入頸內動脈,能使麻醉犬的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顯示葛根有擴張腦血管的作用。

臨床研究也證實葛根有改善腦循環的作用,如給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肌肉注射葛根總黃酮後,病人腦血流圖改善,這種改善作用並非單向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而是雙向性的,從腦電圖觀察,能使低幅波升高,使異常波趨於正常。

實驗發現葛根水煎液,不僅能促進記憶獲得,並能對抗東茛若鹼所致的小鼠記憶獲得障礙,還能拮抗40%乙醇所致的小鼠記憶再現障礙。

6. 降血糖

葛根具有降血糖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對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傳統認為葛根能治消渴證,中醫所說的消渴,多與糖尿病有關。並認為糖尿病多由過食肥甘厚味,致脾胃運化失司,積熱內蘊,化燥耗津,發為消渴,病位在脾胃,糖尿病人常有善飢多飲,口渴舌燥之證。

現代研究證明,葛根有降低兔血糖作用。近年來發現葛根的有效成分葛根素,降糖作用可維持24小時,並能明顯改善高血糖小鼠的耐糖量。作為降血糖,常與天花粉、麥冬、生地等配伍,效果更佳。

7. 止痛功效

葛根中含有黃酮類物質,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微循環,從而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因此,葛根可以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炎、痛經等疾病的疼痛。

葛根中的葛根素具有抗炎和鎮痛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因子如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產生,從而減輕疼痛。

葛根中的葛根素還可以調節神經遞質的平衡,例如增加多巴胺的釋放,同時減少5-羥色胺的釋放,從而改善情緒並減輕疼痛。

葛根中的葛根素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增加組織供氧,從而緩解疼痛。

葛根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10-15g;或搗汁。
  • 外用:適量,搗敷。

葛根的炮製


葛根的採收與加工流程

採收時間

  • 採挖時間:10月至次年4月間挖取葛根。
  • 採後處理:將葛根洗淨並刮去外皮。

加工方式

1. 基本加工

  • 野葛根: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晾乾。
  • 甘葛藤:去除外皮後,用硫黃稍微熏制,然後晾乾或切段,再進行縱切分瓣並晾乾。

2. 炮製加工

  • 生用葛根

    1. 篩除雜質並洗淨,將葛根泡水,取出後放置使其吸收水分。
    2. 切片後曬乾,即成為生葛根。
  • 煨葛根

    1. 在熱鍋中撒入少量麩皮至冒煙,再將切好的葛根片倒入。
    2. 用剩餘麩皮覆蓋葛根片,煨至下層麩皮呈焦黃色。
    3. 以鐵鏟翻動葛根與麩皮,至葛根片轉為深黃色即可。
    4. 將葛根取出,篩去麩皮後放置晾透。
    • 麩皮與葛根比例:每100斤葛根用25斤麩皮。

3. 其他加工方式(廣東、福建等地)

  • 處理方法
    • 切片後用鹽水、白礬水或淘米水浸泡,並以硫黃稍作熏制。
    • 最後曬乾,使葛根片色澤更為白淨。

總結

葛根經過上述不同加工方法可制成多種成品,根據需求進行生用、煨用或磨粉使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葛根的注意事項

  1. 不可多服,恐損胃氣:葛根性涼,過量服用會損傷胃氣,導致消化不良等問題。
  2. 其性涼,易於動嘔:葛根性涼,胃寒者應慎用,以免引發嘔吐。
  3. 夏日表虛汗多尤忌:葛根有發汗作用,夏日表虛汗多者應避免服用,以免加重出汗。
  4. 退熱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退熱生津時應使用生葛根,升陽止瀉時應使用煨葛根。
  5. 孕婦忌服:葛根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6. 乳母忌服:葛根含有激素成分,可能會影響乳汁分泌。
  7. 糖尿病患者忌服:葛根調節血糖作用,可能會與降糖藥產生交互作用。
  8. 脾胃虛弱者忌服:葛根可能會加重脾胃虛弱症狀。
  9. 體內濕氣較重者忌服:葛根祛濕功效強,體內濕氣較重者服用,可能會加重濕氣。

葛根相關的方劑


葛根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耳聾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心胸煩熱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小便顏色偏黃口乾口渴噁心反胃痛風腳大趾痛感冒心絞痛麻疹頭痛腦中風結膜炎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吐血偏頭痛傳染病損傷傷寒耳鳴疼痛糖尿虛弱肺癌動脈白血病胃癌低血壓天花咳嗽

葛根含有的化學成分


大豆甙元(Daidzein), 大豆甙(Daidzin), 葛根素(Puerarin), 4'-甲氧基葛根素(4'-Methoxypuerarin), 大豆甙元-7-(6-O-丙二酰基)-葡萄糖甙(Daidzein-7-(6-O-malonyl)-glucoside), 染料木素(Genistein), 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 大豆甙元-8-C-芹菜糖基-(1→6)-葡萄糖甙(Daidzein-8-C-apiosyl(1→6)-glucoside), 染料木素-8-C-芹菜糖基-(1→6)-葡萄糖甙(Genistein-8-C-apiosyl(1→6)-glucoside), 葛根素木糖甙(Puerarin xyloside (PG-2)), 3-羥基葛根素(3-Hydroxypuerarin (PG-1)), 3-甲氧基葛根素(3-Methoxypuerarin (PG-3)), 4-O-葡萄糖基葛根素(4-O-glucosyl puerarin (PG-6)), 葛根酚(Puerarol), 葛根甙 A(Pueroside A), 葛根甙 B(Pueroside B), 刺芒柄花素-7-葡萄糖甙(Formononetin-7-glucoside), 羽扇烯酮(lupeno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 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 1-二十四烷酸甘油酯(Glycerol-1-monotetracosanoate), 尿囊素(Allantoin), 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 5-甲基海因(5-Methylhydantoin), 槐花二醇(Sophoradiol), 廣東相思子三醇(Cantoniensistriol), 大豆皁醇 A(Soyasapogenol A), 大豆皁醇 B(Soyasapogenol B), 葛根皁醇 C(Kudzusapogenol C), 葛根皁醇 A(Kudzusapogenol A), 葛根皁醇 B 甲酯(Kudzusapogenol B methylester)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