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鬱化痰丸

JIE YU HUA T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癧科全書》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7%
肺經 17%
膽經 11%
胃經 11%
腎經 11%
膀胱經 8%
心經 5%
肝經
脾經
肺經
膽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解鬱化痰丸中加入夏枯草,是取其清熱散結、利咽消腫之效。夏枯草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善於清泄肝火,對於因肝火鬱結所致的痰熱壅盛、咽喉腫痛、瘰癧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夏枯草亦能疏肝理氣,使氣機暢達,有利於痰液的化解,因此在解鬱化痰丸中,夏枯草可起到清熱解鬱、化痰利咽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解鬱化痰丸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 疏肝解鬱、養血柔肝 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失眠等症狀,為解鬱化痰丸中疏肝解鬱的重要藥材。

2. 滋陰潤燥:白芍還具有 滋陰養血、柔肝止痛 的作用,能改善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症狀,同時緩解肝氣鬱結所導致的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等情況。

總而言之,白芍在解鬱化痰丸中起著疏肝解鬱、滋陰潤燥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化痰止咳、舒肝解鬱的功效。

解鬱化痰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開竅通鼻,宣通氣機: 白芷具有辛溫通竅的特性,能有效疏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對於痰濁阻滯,氣機鬱結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白芷能起到宣通氣機、化痰止咳的作用。

2. 祛風除濕,止痛消腫: 白芷兼具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白芷還具有一定的消腫作用,可幫助緩解因痰濁阻滯引起的腫脹疼痛。

解鬱化痰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 羌活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之效。鬱證常伴隨胸悶、頭昏腦脹、肢體痠痛等症狀,羌活可疏散風寒,通絡止痛,改善這些症狀,有助於化解鬱結。
  2. 升散痰濁: 羌活亦有升散之性,能將痰濁從肺經升散至上,並從鼻竅排出,有助於化痰止咳。鬱證常伴有痰濁阻滯,羌活升散痰濁,可解除痰濁對氣機的阻礙,進一步助於解鬱。

解鬱化痰丸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本方以解鬱化痰為目的,而鬱結痰阻常與風寒濕邪入侵有關,秦艽可疏散風寒,暢通經絡,緩解痰阻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
  2. 清熱解毒,降氣止咳: 秦艽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清熱化痰,並能降氣止咳,緩解痰液難以咳出、咳痰不爽的症狀。

因此,秦艽在解鬱化痰丸中,可發揮疏風散寒、通絡止痛、清熱解毒、降氣止咳等多重功效,幫助達到解鬱化痰之目的。

解鬱化痰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茯苓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化痰止咳的功效。鬱結痰阻,多因脾虛濕困,氣機不暢所致。茯苓健脾利濕,可改善脾胃運化,化解痰濕,使氣機通暢,從而達到解鬱化痰的效果。

2. 茯苓與其他藥材配伍,增強療效: 茯苓與其他藥材如半夏、陳皮、枳殼等配合,可加強化痰止咳、理氣解鬱的效果。例如,茯苓與半夏配伍,可增強化痰止咳的效果;與陳皮、枳殼配伍,可增強理氣解鬱的效果。

解鬱化痰丸中加入半夏,是基於其化痰解鬱的功效。

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它能有效地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阻塞,從而達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解鬱: 半夏兼具解鬱作用,能疏肝理氣,解鬱散結,對於情緒鬱結、胸悶氣短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解鬱化痰丸中加入半夏,既能化痰止咳,又能解鬱散結,對於痰多、胸悶、心煩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解鬱化痰丸中加入葛根,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個功效:

  1. 解鬱降氣:葛根味甘性涼,具有解肌退熱、升陽透疹、生津止渴、解痙止痛、解鬱降氣等功效。其解鬱降氣之效,可疏肝理氣,緩解鬱結於胸中之痰濁,有助於化痰止咳。
  2. 疏通經絡:葛根具有通經絡、止痺痛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痰液凝滯,有助於化痰排痰。

綜上所述,葛根加入解鬱化痰丸,可發揮解鬱降氣、疏通經絡的功效,進而達到化痰止咳的目的。

解鬱化痰丸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牡蠣性微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心安神的作用,可有效緩解鬱結於胸中,導致痰濕凝聚所致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
  2. 軟堅散結:牡蠣還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可以化解痰液的粘稠性,促進其排出,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此外,牡蠣還能清熱解毒,對於痰熱鬱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苦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解鬱化痰丸中加入甘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甘菊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能有效緩解因肝鬱化火而引起的頭痛、目赤、口苦等症狀。
  2. 和解肝脾,理氣解鬱:甘菊兼具疏肝解鬱之效,可調和肝脾,使氣機運行順暢,有助於消除鬱結,改善情緒低落、胸悶氣短等症狀。

因此,解鬱化痰丸中加入甘菊,可起到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和解肝脾、理氣解鬱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解鬱化痰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解鬱: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息風、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鬱氣滯導致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天麻可以起到疏肝解鬱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情緒抑鬱,促進氣血流通。
  2. 化痰止咳: 天麻能通經絡,散風寒,對於痰濕阻滯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天麻可以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幫助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功能。

主治功效


解鬱化痰丸

組成:

  • 夏枯草:清熱瀉火、強筋骨、散結、清肝明目、補血養肝、清熱解毒。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 牡蠣: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
  • 甘菊: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平肝明目、清熱瀉火、散風明目。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

主治功效:

頭痛。伴隨頭痛而來的症狀,多是由於肝氣鬱結所引起的。

總結:

解鬱化痰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平肝明目、清熱瀉火、散風明目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身熱、目赤腫痛、咽喉腫痛、暑熱煩渴、目赤腫痛、瘡癤腫毒等病症。

傳統服藥法


天門冬1兩(去心),黃芩1兩(酒炒),海粉2兩(另研),瓜蔞仁1兩(另取肉),橘紅1兩(去白),桔梗5錢(去草),香附米5錢(淡鹽水浸透,炒去毛),連翹5錢(去枝),青黛2錢(另研),芒消2錢(去土),牛黃5分(另研),竹瀝1兩。
解鬱化痰。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核大。
細嚼化後,用清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疏肝解鬱、化痰止痛的功效,適合於肝氣鬱結、痰濕阻滯所致的頭風癧、偏頭痛、頭痛、頭暈、頭脹等症狀。但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焦慮恐懼頭痛容易憂鬱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解鬱化痰丸, 出處:《癧科全書》。 組成:夏枯草3錢,白芍3錢,白芷2錢,羌活2錢,秦艽2錢,茯苓2錢,半夏2錢,葛根2錢,煅牡蠣2錢,杭白菊2錢,天麻1錢半。 主治:解鬱化痰。主治:頭風癧。挾頭風而來,多因肝氣鬱結而成者。

解鬱化痰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天門冬1兩(去心),黃芩1兩(酒炒),海粉2兩(另研),瓜蔞仁1兩(另取肉),橘紅1兩(去白),桔梗5錢(去草),香附米5錢(淡鹽水浸透,炒去毛),連翹5錢(去枝),青黛2錢(另研),芒消2錢(去土),牛黃5分(另研),竹瀝1兩。 主治:解鬱化痰。主治:痰嗽。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