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夏枯草

XIA KU CAO

  • 英文名稱:Prunella vulgaris L. Spica Prunellae Vulgaris Selfheal Spike, Spicaprunellae, Summer Withered Herb
  • 別名:棒槌草,乾葉葉,古牛草,地枯牛,夏枯頭,脹飽草,大頭花,榔頭草,六月幹,麥夏枯,燕面,六月乾,白花草,絲線弔銅鐘,牛枯草,乃東,燈籠頭,鑼錘草,牛佤頭,夕句,廣穀草,麥穗夏枯草,棒柱頭花,鐵色草,牛牯草,棒頭柱,羊腸菜,東風,燈籠草,鐵線夏枯
  • 藥品來源:本品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山坡, 灌輸, 路旁, 草叢, 荒地, 山坡草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夏枯草的傳統功效


1. 清熱瀉火

夏枯草,其清熱瀉火功效,古今醫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寒涼瀉火,而是兼具疏通、調理的特性。

《本草綱目》記載,夏枯草能治目疼,黎居士認為其能「解內熱,緩肝火」。樓全善更指出其對夜間加劇的目珠痛有奇效,甚至能有效治療寒涼藥物反而加重病情的情況。此乃因目珠屬肝,與厥陰經相關,夜間加重及寒涼藥物無效,都與陰寒有關。而夏枯草「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以陽治陰,故能奏效。此處並非單純「清熱」,而是透過溫和的陽氣來平衡陰寒,達到治癒目的。

《本草求真》指出夏枯草「辛苦微寒」,但其功效多為散結解熱,治癒癭癧、濕痹、目珠夜痛等症。作者解說,雖其氣微寒,但味辛,辛能散結,寒氣溫和,故能補血。這說明夏枯草的清熱並非強烈的寒涼之瀉,而是溫和地疏通肝經鬱熱,達到清熱的目的。

《丹溪心法》中朱震亨提到夏枯草「退寒熱」,並認為虛者可用,實者需佐以行散之藥。這說明夏枯草的應用需辨證論治,並非所有熱症皆宜。

綜上所述,夏枯草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純的寒涼性瀉火,而是通過其溫和的疏通、調理作用,達到平衡陰陽、清熱解鬱的效果。其作用機理更偏向於疏通肝經、宣泄肝火,而非單純的降火。古代醫家對其藥性的理解,也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其清熱瀉火的複雜機制。 因此,夏枯草的應用,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專業的辨證施治。

2. 散結

夏枯草,自古以來即被視為具有良好散結功效的中藥材。其散結作用,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但其機理與適用範圍,則存在一些不同的觀點。

《神農本草經》、《本經疏》等古代經典醫籍,已記載夏枯草能「散癭結氣」,主治瘰癧、鼠瘻等結節腫塊。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夏枯草「補厥陰血脈」,認為其能治療目珠痛,並解釋其功效源於「以陽治陰」,以其純陽之氣來調理陰性病證,暗示其散結作用可能與調節氣血運行相關。 《本草從新》則將其應用範圍擴展至乳癰、乳巖等症,說明其散結功效並非僅限於頸部淋巴結腫大。

然而,對於夏枯草的藥性,古籍記載略有差異。《本草求真》便指出,夏枯草“辛苦微寒”,與部分古籍提及其“純陽”之說有所出入。 這可能與夏枯草的採收時節及炮製方法有關,也反映了中醫藥複雜的理論體系,藥物作用並非單純的寒熱之分。 《重慶堂隨筆》則認為其“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強調其藥性並非單純寒涼,而是兼具溫和的特性。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夏枯草的散結功效主要體現在疏通經絡,調節氣血,消散腫塊等方面。 《滇南本草》提到其能「祛肝風,行經絡」,《本草衍義補遺》則指出其「補養血脈」。這些論述從不同角度說明,夏枯草的散結作用並非單純地消滅病竈,而是透過整體調理,恢復機體的正常運作,從而達到散結的目的。 其散結作用並非針對所有結節,需結合病症辨證施治,正如《丹溪心法》所言,需考慮患者體質虛實,方能有效發揮其功效。

3. 清熱解毒

夏枯草,顧名思義,夏至時節便枯萎,其清熱解毒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也頗為複雜,並非單純的寒涼之品。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皆記載夏枯草主治寒熱、瘰癧、鼠瘻等症,已初步指出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並能散結。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夏枯草能治目疼,因其能解內熱,緩肝火。李時珍認為夏枯草「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以陽治陰,故能治療目珠疼痛,尤其夜間加劇者,甚至苦寒藥物無效者,夏枯草也能奏效。此處已點出夏枯草清熱解毒非單純的寒涼之法,而是透過調節陰陽平衡來達到目的。

《滇南本草》則強調其祛肝風、行經絡的功效,用於治療口眼歪斜、筋骨疼痛等,說明夏枯草的清熱解毒作用,也與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相關。《生草藥性備要》則指出其「去痰消膿」,針對瘰癧等症,顯示其清熱解毒作用與消腫散結的關聯性。《本草從新》更列舉了瘰癧、乳癰、乳巖等多種疾病,皆可應用夏枯草,展現其廣泛的清熱解毒功效。

《本草求真》雖提及夏枯草「辛苦微寒」,但同時也說明其辛能散結,氣雖寒猶溫,能補血,說明其清熱解毒並非單純依靠寒涼之力,而是透過辛散溫通的特性,調節氣血運行,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本草正義》更指出夏枯草性味苦辛溫,善於宣洩肝膽木火之鬱窒,並非寒涼之品。總而言之,夏枯草的清熱解毒功效,是其多種藥理作用綜合體現的結果,並非單純的寒涼性藥物。 其作用機理,在現代研究中,也逐步被揭示,例如其利尿、抗菌等作用。

4. 補血養肝

夏枯草,看似寒涼,卻在歷代醫籍中展現出令人意外的「補血養肝」功效,其奧妙之處,值得細細探究。

許多古籍記載夏枯草擅長散結消腫,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都提到其治療瘰癧、癭瘤等症的功效。然而,僅僅止於此,便忽略了其深層的滋養作用。《本草衍義補遺》指出其「補養血脈」,這便點出了夏枯草不只是消散,更有溫養的特性。《滇南本草》則提及夏枯草「祛肝風,行經絡」,說明其能疏通肝經,改善肝氣鬱滯,而肝氣通暢,則有助於肝血的生成和運行。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引述前人的觀點,認為夏枯草能治目珠疼痛,特別是夜間加重的症狀,並指出「夏枯草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這點尤其關鍵。厥陰肝經,主藏血,夏枯草的「純陽之氣」並非一般的燥熱,而是能溫煦肝臟,促進肝血生成的溫和之陽。 《重慶堂隨筆》也提到其「微辛而甘,故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失血後服用能改善睡眠,進一步佐證其補血安神之效。

《丹溪心法》朱震亨則強調夏枯草的應用需辨證論治,虛者可用以補益,實者則需配合其他藥物。 《本草求真》雖然一開始質疑夏枯草寒涼與補血的矛盾,但最終也承認其辛味能散結,氣雖寒而溫和,故能補血。 這些不同角度的論述,共同指向夏枯草在疏通肝經、改善氣血運行上的獨特作用,進而達到補血養肝的效果。 因此,夏枯草的補血養肝功效,並非單純的「補」,而是透過其疏肝理氣、散結消腫等作用,間接促進肝血的生成和運行,從而達到滋養肝臟的目的。

5. 清肝明目

夏枯草,自古以來即被視為清肝明目的良藥,其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被賦予不同的詮釋。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引述黎居士及樓全善的臨牀經驗,指出夏枯草能有效治療目疼,尤其對於夜間加重的目珠痛有奇效。李時珍認為,目珠與肝臟經絡相關,而夏枯草「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能以陽治陰,故能治療此症。這說明夏枯草清肝明目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清熱」,而是通過調節肝臟陰陽平衡來達成。

《滇南本草》則強調夏枯草「祛肝風,行經絡」,能治口眼歪斜,以及因肝氣鬱結導致的目痛。這說明夏枯草除了清肝熱,還能疏通肝經,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明目的效果。

《本草綱目》也提及夏枯草能「解內熱,緩肝火」,這與《本草求真》中所述「善於宣洩肝膽木火之鬱窒」相呼應。 《本草通玄》則進一步指出夏枯草「補養厥陰血脈,又能疏通結氣」,其清肝明目功效與其整體的疏肝理氣、補益肝血作用息息相關。

綜觀以上古籍記載,夏枯草的清肝明目功效並非單一作用機制,而是通過疏肝理氣、清肝熱、補益肝血等多方面作用,來調節肝臟功能,從而改善肝經氣血運行,最終達到清肝明目的效果。 其功效的發揮,與肝臟的陰陽平衡以及氣血運行狀態密切相關。 需注意的是,不同古籍對其藥性寒熱的描述略有差異,應結合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運用。

6. 強筋骨

夏枯草,顧名思義,在夏季枯萎,其藥用價值古已有之。歷代醫家對其「強筋骨」功效的論述,雖未直接明言,卻可從其祛風除濕、疏通經絡、補益肝腎等方面推斷。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記載夏枯草主治「腳腫濕痹」,「濕痹」即今之風濕性關節炎,其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夏枯草能治此症,說明其具有祛除濕邪、舒緩關節疼痛的作用,間接體現其強筋骨功效。

《滇南本草》指出夏枯草「止筋骨疼痛」,直接點明其療效。 文中更提到其能「祛肝風,行經絡」,肝主筋,肝風內動則筋脈失養,容易導致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夏枯草疏通經絡,則能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筋骨疼痛,達到強筋骨的效果。

《本草綱目》李時珍更進一步闡述,夏枯草「補厥陰血脈」,厥陰經絡與肝腎相關,肝腎之氣充足,則筋骨強健。夏枯草補益肝腎,則間接強化筋骨。 此外,《重慶堂隨筆》認為夏枯草「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其溫和的特性,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筋骨的營養供應。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中並無直接記載夏枯草「強筋骨」的單一功效,但其祛風除濕、疏通經絡、補益肝腎等多方面作用,都能間接改善筋骨健康,從而達到強筋骨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不同古籍對夏枯草藥性的描述略有差異,其功效也需結合實際情況分析。

夏枯草的古代典籍


夏枯草的現代功效


1. 降血糖

夏枯草之降血糖功用,乃其內含多種活性成分,如縮砂糖、木糖醇、氨基酸等,所致。此類成分能促進胰島素釋放,增進細胞對葡萄糖之吸收,降低血糖。且夏枯草亦能抑制腸道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緩葡萄糖吸收,有利血糖穩定。

2. 降血脂

夏枯草,性寒、味苦,歸肺、腎經,有清肺潤燥、明目退翳之功。現代研究發現,夏枯草中的活性成分具有降血脂作用,可調節和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 抗菌抗病毒

夏枯草含植物酚類、黃酮類、鞣質等化合物,具抗菌、抗病毒作用。其抗菌作用在於破壞細菌細胞結構,抑制細菌生長和繁殖。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對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抗發炎

夏枯草內含之黃酮類化合物,如夏枯草素、槲皮素等,具有抗發炎之特性,能抑制發炎介質釋放、調節免疫細胞活性,可改善炎症反應與疼痛症狀。實驗顯示,夏枯草可減輕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等疾病之疼痛與炎症,亦能抑制特異性免疫機能。此外,夏枯草對早期炎症反應有顯著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與腎上腺皮質中糖皮質激素合成、分泌密切相關。

5. 防癌抗腫瘤

夏枯草具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種生物鹼、黃酮類、多糖等,這些成分對於癌細胞的增殖、轉移等過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夏枯草用於治療癌症,對於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等多種癌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如甲狀腺瘤、淋巴肉瘤、子宮肌瘤等腫瘤,也有鼻咽癌、肺癌與食道癌案例,以複方為主。能夠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誘導細胞凋亡、調節免疫功能等。

此外,夏枯草還具有一定的化療增敏作用,可以增強化療藥物對於癌細胞的抑制作用,從而提高化療的療效。

6. 止痛功效

夏枯草具止痛之效,尤擅緩解風濕性關節炎之關節疼痛、痠痛諸症。且有舒緩經痛、頭痛之功用。

夏枯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大劑量可用至30g;熬膏或入丸、散。久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夏枯草注意事項:

  1. 氣虛者禁用:夏枯草性涼,氣虛者服用後易損耗元氣。
  2. 脾胃虛弱者慎用:夏枯草性涼,脾胃虛弱者服用後易引起腹瀉等不適。
  3. 孕婦禁用:夏枯草活血化瘀,易導致流產,孕婦應禁服。
  4. 高血壓患者慎用:夏枯草降壓作用明顯,高血壓患者服用應注意監測血壓,避免血壓過低。
  5. 體質虛寒者不宜使用:夏枯草性涼,易損傷陽氣,體質虛寒者應慎用。
  6. 與某些藥物交互作用:夏枯草活血化瘀,與某些藥物同用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影響療效或增加不良反應。

夏枯草相關的方劑


夏枯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貝爾氏癱瘓腮腺炎白帶乳腺炎乳房腺體瘤甲狀腺腫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乳房纖維硬化子宮頸炎顏面神經麻痺慢性肝炎肺結核頭痛黃疸耳鳴子宮肌瘤肺癌貧血月經不調疼痛低血糖虛弱脂肪肝食道癌胰腺癌肝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