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毒散

祛毒散

QU D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3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胃經 17%
脾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1%
膽經 6%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祛毒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消腫:白芷味辛,性溫,具有解毒消腫、排膿止痛的功效。它能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並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各種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 通竅止痛:白芷還具有通竅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對於因毒邪侵襲所致的頭痛、鼻塞、牙痛等症狀,白芷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白芷在祛毒散中發揮着解毒消腫、通竅止痛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祛毒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減緩毒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祛毒散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的藥物,甘草能中和其毒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更有效地清除毒素。

祛毒散中包含夏枯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

夏枯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其藥性善於清肝火、散結消腫,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乳癰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夏枯草也能清熱解毒,對於外感風熱、瘡瘍腫毒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祛毒散中加入夏枯草,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

「祛毒散」中包含蒲公英,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的藥性。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的功效。其能清泄肝胃之熱,並能散結消腫,對於熱毒所致的癰腫疔瘡、乳腺炎、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祛毒散」方劑中加入蒲公英,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功,達到治療熱毒所致病症的目的。

祛毒散中包含紫花地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紫花地丁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腫疔瘡等病症均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祛毒散中加入紫花地丁,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提高方劑的療效。

祛毒散中加入白礬,乃取其燥濕、解毒、止癢之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收斂、燥濕、解毒之功。其收斂作用有助於止瀉止痢,燥濕作用則能消除濕邪,解毒作用則能化解毒素。

在祛毒散中,白礬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祛除毒素、止癢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毒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外科正宗》,主治「蛇咬瘡毒」,屬古代外科急救方劑。蛇毒在中醫理論中為「風火濕毒」,其性急速,易襲經絡,致局部腫痛潰爛,甚則毒邪內攻,引發寒熱、昏悶等症。本方以「清熱解毒、祛風利濕」為核心,針對蛇毒初傷、毒未深陷之證,通過外解肌表、內利濕毒,防止邪氣內傳。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濕解毒組(豬苓、澤瀉、赤茯苓、白朮)

  • 豬苓、澤瀉、赤茯苓:滲利濕毒,導邪下行,使蛇毒蘊結之濕熱從小便而解。
  • 白朮:健脾燥濕,固護中焦,防利水傷正。此四藥協同,斷蛇毒濕熱之根基,猶如「開溝渠以泄濁水」。

2. 疏風透邪組(防風、羌活、柴胡、牛蒡子、薄荷)

  • 防風、羌活:辛溫發散,祛肌表風毒,開腠理以散邪,尤擅緩解蛇毒襲絡之拘急疼痛。
  • 柴胡、牛蒡子、薄荷:清輕上行,疏風透熱,解毒利咽,防風毒上攻頭面。此組藥性「由表透外」,阻截毒邪蔓延。

3. 清熱瀉火組(黃連、官桂、甘草)

  • 黃連:苦寒直折,清熱解毒,瀉心火以防毒陷血分。
  • 官桂:反佐黃連之寒,溫通血脈,助氣化以利濕毒外排,兼防寒涼冰伏邪氣。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蛇毒之暴烈。

4. 引經佐使(生薑、燈草)

  • 生薑:辛散和胃,助藥力外達,兼制寒藥傷胃。
  • 燈草:清心利尿,引熱毒從水道出,輕靈透達。

整體方義

此方結構彰顯「表裏分消」思想:

  • :以辛散藥(防風、羌活)開鬼門,透毒外散。
  • :以淡滲藥(豬苓、澤瀉)潔淨府,利濕毒下泄。
  • 寒溫並用:黃連配官桂,既清熱又不凝滯氣血,契合蛇毒「寒熱錯雜」之性。

推論效能:不僅適用於蛇咬初期(未潰爛時),亦可能推廣於「風濕熱毒」引發之瘡瘍腫痛、丹毒等證,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理。其治療原理在於恢復氣機升降、疏通表裏通道,使邪無所附而自去。

傳統服藥法


豬芩、澤瀉、白朮、赤茯苓、官桂、防風、羌活、牛蒡乾(炒)、黃連、柴胡、甘草各等分。
上銼。
加生薑、燈草、薄荷,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痤瘡癤和癰淋巴腺炎睡眠障礙乾眼症胎毒

相同名稱方劑


祛毒散,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白芷5錢,麥冬1兩(去心)。 主治:毒蛇咬傷。

祛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八引《應驗方》。 組成:貝母半兩,白芷半兩,赤小豆40粒,蒼耳葉49葉。 主治:腫毒便毒,一切惡瘡。

祛毒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三。 組成:白芷1兩,生甘草5錢,夏枯草2兩,蒲公英1兩,紫花地丁1兩,白礬3錢。 主治:蛇咬瘡毒。

祛毒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豬芩、澤瀉、白朮、赤茯苓、官桂、防風、羌活、牛蒡乾(炒)、黃連、柴胡、甘草各等分。 主治:痘瘡作毒,發痛疽。

祛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一。 組成:射乾1兩,山梔子1兩,當歸1兩,防己1兩,龍膽1兩,黃芩1兩,川芎1兩,黃連1兩,石決明1兩。 主治:赤眼,及目睛腫痛,不得眠睡。

祛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射乾1兩,山梔子(去皮)1兩,當歸(去苗,切)1兩,防己1兩,龍膽1兩,黃芩(去黑心)1兩,川芎1兩,黃連(去須)1兩,石決明1兩。 主治:赤眼,及目睛腫痛,不得眠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