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毒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消腫:白芷味辛,性溫,具有解毒消腫、排膿止痛的功效。它能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並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各種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通竅止痛:白芷還具有通竅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對於因毒邪侵襲所致的頭痛、鼻塞、牙痛等症狀,白芷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白芷在祛毒散中發揮着解毒消腫、通竅止痛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祛毒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減緩毒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祛毒散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的藥物,甘草能中和其毒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更有效地清除毒素。
祛毒散中包含夏枯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
夏枯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其藥性善於清肝火、散結消腫,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乳癰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夏枯草也能清熱解毒,對於外感風熱、瘡瘍腫毒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祛毒散中加入夏枯草,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
「祛毒散」中包含蒲公英,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的藥性。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的功效。其能清泄肝胃之熱,並能散結消腫,對於熱毒所致的癰腫疔瘡、乳腺炎、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祛毒散」方劑中加入蒲公英,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功,達到治療熱毒所致病症的目的。
祛毒散中包含紫花地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紫花地丁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腫疔瘡等病症均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祛毒散中加入紫花地丁,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提高方劑的療效。
祛毒散中加入白礬,乃取其燥濕、解毒、止癢之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收斂、燥濕、解毒之功。其收斂作用有助於止瀉止痢,燥濕作用則能消除濕邪,解毒作用則能化解毒素。
在祛毒散中,白礬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祛除毒素、止癢消腫的效果。
主治功效
祛毒散
成分: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夏枯草:清熱瀉火、強筋骨、散結、清肝明目、補血養肝、清熱解毒。
- 蒲公英: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止咳化痰、清肺熱利咽、清熱利尿、利水消腫、清肝明目。
- 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利水消腫。
- 白礬: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
主治:
毒蛇咬傷所造成的創傷。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
用法用量:
內服,每次 10-15 克,一日 3 次。
注意事項:
- 孕婦及兒童慎用。
- 服用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若症狀嚴重或久治不癒,應及時就醫。
總結:
中藥方劑「祛毒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毒蛇咬傷所造成的創傷,通常以內服方式使用,每次 10-15 克,一日 3 次。服用期間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若症狀嚴重或久治不癒,應及時就醫。
傳統服藥法
豬芩、澤瀉、白朮、赤茯苓、官桂、防風、羌活、牛蒡乾(炒)、黃連、柴胡、甘草各等分。
上銼。
加生薑、燈草、薄荷,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毒散,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白芷5錢,麥冬1兩(去心)。 主治:毒蛇咬傷。
祛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八引《應驗方》。 組成:貝母半兩,白芷半兩,赤小豆40粒,蒼耳葉49葉。 主治:腫毒便毒,一切惡瘡。
祛毒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三。 組成:白芷1兩,生甘草5錢,夏枯草2兩,蒲公英1兩,紫花地丁1兩,白礬3錢。 主治:蛇咬瘡毒。
祛毒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豬芩、澤瀉、白朮、赤茯苓、官桂、防風、羌活、牛蒡乾(炒)、黃連、柴胡、甘草各等分。 主治:痘瘡作毒,發痛疽。
祛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一。 組成:射乾1兩,山梔子1兩,當歸1兩,防己1兩,龍膽1兩,黃芩1兩,川芎1兩,黃連1兩,石決明1兩。 主治:赤眼,及目睛腫痛,不得眠睡。
祛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射乾1兩,山梔子(去皮)1兩,當歸(去苗,切)1兩,防己1兩,龍膽1兩,黃芩(去黑心)1兩,川芎1兩,黃連(去須)1兩,石決明1兩。 主治:赤眼,及目睛腫痛,不得眠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