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飲

DI DI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肺經 19%
肝經 13%
大腸經 13%
胃經 13%
脾經 11%
膀胱經 5%
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地丁飲中包含紫花地丁,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紫花地丁性寒,味苦,歸心、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疔瘡、癰腫、乳癰、咽喉腫痛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二、 利濕通淋,消石排膿:紫花地丁亦能利濕通淋,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此外,紫花地丁還具有消石排膿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泌尿繫結石、腎盂腎炎等疾病。

地丁飲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燥,善於收斂止癢,可針對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等症狀,輔助地丁等清熱解毒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 白礬本身具有一定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地丁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清熱解毒的力度,對於濕熱毒邪所致的皮膚疾病,起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地丁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地丁飲主要以清熱解毒為主,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地丁等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地丁飲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之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癰腫疔瘡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地丁飲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金銀花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並可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此外,金銀花還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進一步提高地丁飲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地丁飲」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多篇古籍記載,「地丁飲」主要用於治療疔瘡,包括各種疔毒、紅絲疔,以及疔毒引起的腫痛、神昏,甚至不省人事之「走黃」症狀。也可用於治療腳疽。

治療原理分析

「地丁飲」的組成為:紫花地丁、白礬、甘草、金銀花。從各味藥的功效來看,其治療疔瘡的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金銀花、紫花地丁皆為清熱解毒的要藥,是方中的主藥。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紫花地丁「消炎、解毒、利尿」,二者合用,可強力清除體內的熱毒,這是治療疔瘡的關鍵。

  2. 消腫止痛:疔瘡的典型症狀是紅腫熱痛,「地丁飲」中雖未明確指出哪味藥直接消腫止痛,但金銀花和紫花地丁的清熱解毒作用本身就能減輕炎症反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而白礬可能也有收斂消腫的作用。

  3. 排毒外出:白礬「止血、化瘀、殺菌」,可能有助於將疔毒排出體外。紫花地丁的「利尿」作用也可能有助於毒素的排出。

  4. 調和藥性:甘草「調和各藥、緩衝胃酸、抗發炎」,在此方中起到調和諸藥,減輕藥物刺激,增強療效的作用。

古籍記載分析

  • 《驗方新編》中多次提到「地丁飲」治療疔瘡,並強調其療效:「各疔俱效」、「真神方也」。特別指出對紅絲疔走至乳旁,服之立愈。還提到「地丁飲」可與菊花飲、護心散等方劑合用,治療羊毛疔和疔毒走黃。
  • 《青囊秘訣》和《傅氏外科》提到「顧步湯」治療腳疽,「地丁飲」亦有效,這說明「地丁飲」的應用範圍可能不僅限於疔瘡,還包括其他一些瘡瘍類疾病。
  • 《經驗選秘》描述了「地丁飲」可治療疔毒走黃,並與回疔散、菊花飲、芭蕉根等方劑並列,說明「地丁飲」在治療疔毒危重症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還提到疔毒重者好而復發,需要拔疔根,並介紹了拔疔根的方劑。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地丁飲」是一個以清熱解毒為主,兼有消腫止痛、排毒外出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疔瘡及其併發症,特別是疔毒走黃等危重症。其療效在古代醫籍中得到了廣泛的肯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丁飲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地丁飲, 出處:《治療匯要》卷下。 組成:鮮紫花地丁。 主治:疔毒、對口、發背,一切紅腫。

地丁飲,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紫花地丁1兩,白礬3錢,甘草3錢,銀花3兩。 主治:疔瘡。

地丁飲,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地丁9g,野菊花9g,銀花9g,連翹9g,黑山梔9g,半枝蓮9g,蒲公英15g,草河車9g,生甘草6g。 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