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礬膏

草礬膏

CAO FA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2%
胃經 12%
心經 12%
膀胱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礬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緩和藥性:草礬性寒,味苦澀,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性甘,味平,能緩解草礬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其過度寒涼而損傷正氣。
  2.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並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草礬與其他藥物配伍時,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各藥物發揮最佳的功效。

草礬膏方劑中含有白礬,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草礬膏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濕疹、皮膚潰瘍等,白礬能有效收縮血管,止血止癢,促進傷口癒合。
  2. 燥濕殺蟲:白礬亦能燥濕殺蟲,對於濕疹、皮膚癬等病症,白礬能有效抑制病菌滋生,消炎止癢,改善病症。

總之,白礬在草礬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收斂止血、燥濕殺蟲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外傷、皮膚病的有效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礬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傳統文獻記載,草礬膏主治「眼丹」。眼丹為中醫病名,指眼瞼紅腫熱痛、硬結化膿之症,類似現代醫學的麥粒腫或瞼腺炎,多因風熱毒邪上攻或脾胃濕熱蘊結所致。此方以「頻掃腫處」之局部外用法,旨在清熱解毒、消腫斂瘡,屬外治消散之法。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粉草(甘草)

    • 性味甘平,生用偏清熱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能「降火止痛」,外用可緩解瘡瘍腫毒。此方取其清熱兼調和藥性之效,以解局部熱毒。
    • 現代研究認為,甘草含甘草酸等成分,具抗炎、抑菌作用,或可減輕組織炎性反應。
  2. 皂礬(綠礬)

    • 性酸涼,有毒,外用能「燥濕化痰、解毒殺蟲」,古方多用以治療濕瘡、腫毒。其收斂之性可助消腫,或抑制瘡面分泌物。
    • 所含硫酸亞鐵成分,可能通過收澀作用減少局部充血腫脹,然需注意濃度以防刺激。
  3. 冰片

    • 辛香走竄,外用清熱止痛、防腐生肌,《海藥本草》謂其「主風濕積聚」。加入方中增強透皮滲透之力,助藥效直達病所,兼緩解疼痛。
    • 現代藥理支持其抗菌、促進藥物吸收之效,適合局部炎症。

配伍邏輯與作用推論

  • 解毒與收斂並行:甘草清熱解毒為君,皂礬收斂燥濕為臣,冰片引藥透散為佐使,三藥相合,既清熱毒,又斂瘡消腫,契合眼丹「熱毒壅盛」之病機。
  • 外治直達病所:水煎濃縮成膏,配合雞翎掃塗,使藥力集中於患處,避免內服藥之毒性(如皂礬),體現中醫「外治法」的針對性優勢。

此方簡潔,反映古代外治方「以少制多」的特點,然實際應用需考證其製備細節(如皂礬炮製、冰片比例),以兼顧療效與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粉草2兩, 皂礬5錢。
水煎濃汁,濾淨滓,再煎濃,加冰片。以雞翎蘸膏頻掃腫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草礬膏, 出處:《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粉草2兩,皂礬5錢。 主治:眼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