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丸

白梅丸

BAI M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脾經 17%
肝經 17%
腎經 10%
胃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梅丸方劑中加入白梅,主要原因有二:

一、 斂肺止咳:白梅味酸甘,性平,入肺經,能斂肺氣,止咳喘。對於肺虛久咳、痰多易咳者,白梅可有效收斂肺氣,減少痰液分泌,緩解咳嗽症狀。

二、 生津止渴:白梅性涼,有生津止渴之效。對於口乾舌燥、津液不足者,白梅可滋潤口腔,緩解口渴症狀。

綜上所述,白梅在白梅丸中既能止咳化痰,又能生津止渴,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白梅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收斂固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作用。白梅丸主治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等症,白礬的收斂作用可以固澀腸道,減少腸蠕動,從而止瀉。

二、清熱解毒: 白礬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白梅丸中加入白礬,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引起的脾胃不適。

總而言之,白礬在白梅丸中的加入,是基於其收斂固澀和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止瀉、緩解脾胃不適的作用。

白梅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白梅丸以酸收為主,而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甘草可以中和白梅的酸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胃腸造成刺激。
  2. 增強療效:甘草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解疼痛等功效。在白梅丸中,甘草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梅丸主治「喉閉及腫痛」,此症屬中醫「喉痺」範疇,多因風熱、痰火或陰虛火炎上攻咽喉,導致氣血壅滯、經絡不通,表現為咽喉腫痛、吞咽困難,甚則閉塞不通。古代醫家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或溫通開閉為治法,而本方以硫黃搭配白梅,顯屬寒熱並用之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硫黃

  • 性味功效:大熱,有毒,歸腎、脾經。傳統用於「助陽通便、逐寒散結」,《本草綱目》載其能「疏利大腸、破積滯」,外用可殺蟲止癢,內服則溫通陽氣。
  • 在方中的作用
    • 溫通開閉:喉閉屬寒證或痰濕鬱滯者,硫黃之溫熱或可破陰寒之結,宣通氣機。然喉痛多見熱證,此處可能取其「火鬱發之」之理,以熱引熱,開鬱散結。
    • 解毒消腫:硫黃古有「殺蟲解毒」之效,或間接緩解喉部腫痛(如痰濕瘀阻化熱)。

2. 白梅(烏梅未成熟果實鹽漬而成)

  • 性味功效:酸澀鹹平,主收斂生津、消腫軟堅。《本草備要》稱其「治喉痺、瀉痢」。
  • 在方中的作用
    • 酸收消腫:酸能斂火降熱,緩解喉部充血腫痛。
    • 鹹軟散結:鹹味助軟堅化痰,針對痰瘀結聚之喉閉。
    • 解毒:白梅製法含鹽,鹽亦有清火涼血之效。

3. 配伍邏輯

  • 寒熱互制:硫黃大熱與白梅酸收形成制約,硫黃得白梅則減其燥烈,白梅得硫黃則增其開透之力,共奏「散結不助火,清熱不冰伏」之效。
  • 協同消腫:硫黃破滯、白梅軟堅,針對痰瘀熱毒壅滯之喉痺,可能通過化痰、散結、解毒三重途徑起作用。

4. 米飲送服

米湯(米飲)甘平護胃,既能緩和硫黃毒性,又可滋養中焦,防暑梅酸澀傷脾。


潛在治療機轉推測

  1. 局部消炎:硫黃含硫成分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減輕感染性喉腫;白梅之有機酸可能收斂黏膜、降低滲出。
  2. 調節氣血:硫黃溫通促使局部氣血流通,改善腫脹;白梅調節津液分布,緩解乾痛。
  3. 痰瘀並治:針對痰濁瘀血結於咽喉之證,硫黃破瘀、白梅化痰,標本兼顧。

總結

此方以「溫通酸斂」為核心,透過硫黃之辛熱開閉與白梅之酸收解毒,形成攻補兼施之劑,適用於寒熱錯雜或痰瘀膠結之喉症,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然其機理與現代醫學炎症治療差異較大,需從中醫理論脈絡理解其特殊性。

傳統服藥法


生硫黃、 白梅。
共研成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梅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六。 組成:生硫黃、白梅。 主治:反胃。

白梅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白僵蠶不拘多少(直者,炒令黃色)。 主治:風毒、氣毒瘰癧。

白梅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引《仁存方》。 組成:白梅25個(取肉),白礬1錢,甘草(末),生蓖麻49粒(去皮)。 主治:喉閉及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