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白丹

甘白丹

GAN BAI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2%
膀胱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11%
心經 11%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白丹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調和的作用。甘白丹方劑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猛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緩解藥性,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血、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以增強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甘白丹方劑中包含白礬,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之功。對於脾胃虛寒、濕氣過盛所致的泄瀉,白礬能有效收斂止瀉,並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解毒止癢: 白礬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其止癢作用可緩解皮膚瘙癢,並抑制細菌感染。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白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腹中忽有應聲蟲」。「應聲蟲」一詞出自《本草綱目》等文獻,描述患者腹中似有蟲鳴回應人聲之怪症,實為古代對腸鳴異常、寄生蟲病或功能性情志失調的象徵性表述。其證或因腸道氣機紊亂、痰濕鬱滯,或蟲積內擾所致,甘白丹以簡峻之方對應此類「怪病」,反映古代「怪病多痰」「蟲得甘而動,得酸而伏」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藥性配伍

    • 甘草(甘平):緩急和中,解毒調百藥。其甘味可誘蟲躁動(《神農本草經》載「殺蟲」),兼緩白礬之烈性。
    • 白礬(酸澀寒):燥濕化痰、殺蟲解毒(《本經》言「蝕惡瘡」「除痼熱」),其酸收之性可伏蟲止擾,與甘草甘酸化陰,共調腸道環境。
  2. 作用機推

    • 殺蟲抑菌:白礬含硫酸鋁鉀,具收斂消炎、抑制腸道寄生蟲作用;甘草次酸輔助抗炎,二者協同可調節腸道菌群或驅蟲。
    • 化痰鎮驚:古謂「痰蒙怪症」,白礬豁痰開閉,甘草緩急安臟,合治痰濕內擾之腸鳴異響。
    • 氣機調和:甘酸化陰能平亢逆之氣,適用於腸道功能失調所致「應聲」幻覺或異常蠕動。

此方體現「簡藥直攻」之法,以藥性相反相成(甘誘酸伏)針對痰、蟲、氣滯之標實,然須辨證施用,非通治一切腹痛腸鳴。

傳統服藥法


甘草、白礬各等分。
每服2錢,飲下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甘白丹, 出處:《石室秘錄》卷四。 組成:甘草、白礬各等分。 主治:腹中忽有應聲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