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通散
LI T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通散方中添加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立通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白礬可有效去除濕氣,緩解瘙癢症狀。
二、 收斂生肌: 白礬性收斂,可促進傷口癒合,加快皮膚再生。立通散中常與其他收斂生肌藥材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加速病竈恢復。
白礬在立通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幫助緩解溼熱蘊結所引起的皮膚病症狀,促進病竈恢復。
立通散方劑中加入白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白梅性酸,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立通散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白梅能通過疏肝理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生津止渴,解暑降火: 白梅味酸甘,能生津止渴,清熱解暑。立通散中加入白梅,可以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口乾舌燥、煩熱等症狀,增強療效。
總之,白梅在立通散方劑中,發揮著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生津止渴、解暑降火的作用,為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諸症提供了重要的藥理依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通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咽喉閉塞不通。
此症多因痰熱、風邪壅滯咽喉,或異物梗阻,導致氣機阻塞,氣息窒塞,甚則水漿難入。古代醫家視此為急症,需速通其閉,故立通散以「得吐立通」為效,透過催吐開泄,驅逐痰涎、風熱或異物,解除咽喉閉塞之急。
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分析
蚰蜒(陰乾)
- 性味功效:辛鹹微寒,有毒,傳統用於破結消痰、通絡散風。
- 角色:蚰蜒為蟲類藥,具強烈走竄之性,能「開竅通閉」,直接鬆解咽喉部痰涎或氣血壅滯。《本草綱目》載其治「喉痹」,取其腥穢之氣刺激咽喉,誘發嘔吐以祛邪。
礬石(半生半燒)
- 生礬與煅礬差異:
- 生白礬(礬石)性燥,擅化痰涎、解毒收斂;
- 煅後(枯礬)燥濕力增,更利於蝕瘡去腐。
- 角色:半生半燒製法兼顧化痰與收斂,既能稀釋痰涎助排邪,又可局部收斂消腫,防止痰涎再生。
- 生礬與煅礬差異:
白梅肉(炒燥)
- 性味功效:酸澀平,傳統用於生津、消痰、蝕惡肉。
- 角色:炒燥後酸味更顯,能刺激唾液分泌,軟堅化痰,助蚰蜒催吐;其酸性亦能協同礬石「酸苦湧泄」,強化吐法效力。
方劑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湧吐開閉」為核心:
三藥合用,以蚰蜒之腥竄、礬石之燥痰、白梅之酸湧,共促嘔吐反應。嘔吐既可排出阻塞咽喉的痰涎、毒物或風熱之邪,又能宣暢氣機,達「因勢利導」之效。協同祛痰消腫:
- 礬石化痰以降其黏滯,白梅軟堅以鬆其結,蚰蜒通絡以破其壅,三者分消痰熱膠結之勢。
- 吹喉法使藥力直達病所,局部刺激與全身湧吐雙重作用,加速閉塞解除。
「半生半燒」與「炒燥」用意:
- 礬石半生半燒,平衡化痰與收斂,防痰去而氣泄過度;
- 白梅炒燥減其潤性,專注酸澀湧泄,避免生津助濕。
總結:立通散以蟲藥為君,礬梅為佐使,透過「吐法」急開咽喉之閉,屬古代急救喉痹之峻劑,體現「其高者因而越之」(《內經》)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蚰蜒(陰乾)2、7條, 礬石(半生半燒)1分, 白梅肉(炒燥)27枚。
上為散。
每用半錢匕,吹入喉內;或水調下。得吐立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通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蚰蜒(陰乾)2-7條,礬石(半生半燒)1分,白梅肉(炒燥)2-7枚。 主治:咽喉閉塞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