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耳方

通耳方

TONG ER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耳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苦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耳內瘙癢、流膿等症狀,白礬能有效清除濕邪,止癢止痛。
  2. 收斂生肌: 白礬還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可以促進耳道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導致的耳道損傷,白礬能起到保護和修復作用。

因此,通耳方中加入白礬,是為了針對耳道濕熱、瘙癢、流膿等症狀,起到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促進耳道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耳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耳聾,并耳聾作啞」,古代醫家認為耳聾與痰濕閉竅、邪氣壅塞有關。耳竅不通,清陽不升,則聽覺失聰;若小兒初聾失治,日久氣機鬱閉,更可影響語言發展而成「聾啞」。白礬外用,取其燥濕化痰、收斂開竅之力,冀使耳道通利,聽覺復常。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白礬(飛過)

    • 性味酸澀寒,傳統用以外治瘡癬、祛痰收濕。「飛過」指水飛炮製,使質地細膩,減少刺激性,適於吹入黏膜。
    • 其燥濕之力可化耳道內停積之痰濕濁邪,而收斂之性或有助消腫定痛,若耳聾因濕熱膿瘡阻塞(如聤耳),可能間接通竅。
    • 吹入法直接作用於耳竅,屬古代「外治通絡」思路,類似「搐鼻取嚏」之理,或能刺激局部氣血流通。
  2. 竹筒吹藥

    • 竹筒為古代吹藥工具,使藥粉均勻附著患處。耳竅細微,吹入法可直達深部,符合「藥到病所」的傳統外治理念。

可能的治療原理

  • 物理性通竅:白礬細粉吹入,或能吸附耳道分泌物,暫時清除阻塞,改善傳導性耳聾(如耵聹栓塞)。
  • 燥濕消炎:若耳聾因濕熱蘊耳(類似現代中耳炎),白礬的抑菌、收斂作用或可減輕腫脹,緩解聽力障礙。
  • 刺激反射:藥粉接觸耳道黏膜,可能通過經絡反射調節耳周氣血(如少陽經),間接影響聽覺功能。

此方簡便,體現古代「單驗方」特色,然其應用須基於特定病機(痰濕閉竅),若耳聾屬腎虛、風火等內因,則非其所主。

傳統服藥法


白礬1兩(飛過)。
上為末。
用竹筒吹入耳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耳方, 出處:《濟陽綱目》卷一○三。 組成:白礬1兩(飛過)。 主治:耳聾,並耳聾作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