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癬方

WAN XUAN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頑癬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殺蟲: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頑癬多因濕熱蘊結,蟲毒侵蝕所致,白礬能有效清除濕熱,並殺滅皮膚上的病蟲,達到治療頑癬的目的。
  2. 收斂止癢: 白礬性收斂,可收斂瘡口,止癢止痛。頑癬患者常伴有皮膚瘙癢,白礬能有效緩解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礬在頑癬方中發揮著燥濕殺蟲、收斂止癢的功效,是治療頑癬的重要藥材之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頑癬方」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中關於「頑癬方」的記載眾多,方劑組成及使用方法不盡相同,但其主治目標一致,皆為治療頑固性皮膚病,古籍中多以「頑癬」、「白殼瘡」稱之。 綜合分析歷代醫家經驗,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殺蟲止癢: 多數方劑中都使用了具有殺蟲功效的藥物,例如《仁術便覽》中的斑蝥、輕粉,《外科正宗》中的川槿皮、斑蝥、輕粉及大楓子,《益世經驗良方》中的雄黃,以及其他方劑中常見的輕粉、白礬等。這些藥物可以殺滅皮膚真菌或寄生蟲,從而達到止癢的目的。 其中,斑蝥具有較強的毒性,需謹慎使用,劑量需嚴格控制。輕粉則為水銀的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但毒性亦不可小覷。

二、清熱燥濕: 白礬是許多方劑中共同的組成成分,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療因濕熱蘊結引起的皮膚病。 一些方劑也使用了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物,例如《益世經驗良方》中的枯礬、火硝等。

三、活血化瘀: 部分方劑,如使用川槿皮、大黃等藥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皮膚損傷的修復,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頑固性皮膚病,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四、收斂生肌: 一些方劑使用具有收斂生肌功效的藥物,例如白礬,可以促進皮膚損傷的癒合。

五、外治為主: 從各個方劑的用藥方法來看,大多數「頑癬方」採用外治法,直接將藥物塗抹於患處,這與古籍中強調「外治為妙」的觀點相符。 這也體現了針對頑固性皮膚病,局部治療的重要性。

不同方劑的差異:

不同醫家提出的「頑癬方」組成差異較大,反映出古代醫家根據患者病情、體質等因素,進行個體化治療的理念。例如,《仁術便覽》和《外科正宗》的方劑中都使用了斑蝥,但劑量和輔助藥物有所不同;《益世經驗良方》則提供了多個方劑,使用的藥物組合也各有特色,這也說明瞭治療頑癬並非單一藥物或方法所能奏效,需要根據病情和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總而言之,歷代「頑癬方」雖組成各異,但其治療原理大體相同,均是通過殺蟲止癢、清熱燥濕、活血化瘀、收斂生肌等多個途徑來治療頑固性皮膚病。 然而,需注意的是,方劑中部分藥物具有毒性,使用需謹慎,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本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傳統服藥法


羊蹄根、枯白礬。
搗汁,入米醋少許調。
搽之。1-2次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頑癬方,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五。 組成:羊蹄根、枯白礬。 主治:白殼瘡,即頑癬。

頑癬方,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川槿皮2錢,輕粉5分,斑蝥7個,大楓子7個。 主治:頑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